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说课稿]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说课稿

[复制链接]

1. 教学内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和加减法估算。

2. 教学目标:

[1]掌握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3]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3. 课时划分:4课时

[在教材上这一部分的内容只安排了3课时,根据我个人的想法安排了4课时的内容。我认为这一部分的练习量比较的足,教材安排了练习五和练习六两个练习,恐怕只安排3课时会来不及。这仅仅只代表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方案一:

(1) 连加、连减[P26、27、29、30](包括例1、例2、做一做、练习五的第1、2[前两题]、3题)

(2) 加减混合[P28、29、30](包括例3、做一做、练习五的第4、5、6题。)

(3) 练习课(练习五的第7、8、9题,聪明题和增加适当相应的练习题。)

(4) 加减法估算[P31、32](包括例4、做一做、练习六)

方案二:

(1)连加[P26、29、30](包括例1、做一做、练习五第1、3、9题)

(2)连减[P27、29、30](包括例2、做一做、练习五第2、4[部分]、6题和聪明题)

(3)加减混合[P28、29、30](包括例3、做一做、练习五第5、7、8题和剩余的各题。)

(4)加减法估算[P31、32](包括例4、做一做、练习六)

4.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连加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的计算方法。

(2) 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的式题。

(3) 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耐心、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笔算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注意点:

★教学例1:

(1)注意在计算教学连加的同时结合情景图(即应用题)的教学,要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为了教学笔算计算。同时,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

(2)注意笔算连加、连减式题计算方法掌握的多样性。例1中介绍了两种计算方法:一、可以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二、也可以为了书写的简便,把两个竖式连写。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两种计算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要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要求尽量用简便的写法,并注意进位。

★ 练习五第1题:

题目的要求是让学生将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我觉得在练习第2小题时,教师要说明怎样计算,不仅包括横行的计算,还要包括竖行的计算。

参考教案: 连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的式题。

3.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耐心、认真计算、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笔算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36 54 (2) 47 71 (3)29 44

+18 + 24 +24 +18 +15 +28

(54) (78) (71) (89) (44) (72)

复习在列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 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 创设情景,列出算式

在暑假的时候,一群少先队员成立了学雷锋小组,帮助农民伯伯收西瓜[出示情景图]他们分成了三个小组,看一看他们分别摘了几个西瓜?[出示统计表]问题是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列出算式。

28+34+23=

2. 探究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可以怎样列竖式计算? 28

方法一: 28 62 方法二: + 34

+34 +23 62

62 85 + 23

85

这里的62是怎么来的?强调第一、二两个数的和与第三数相加。

(2)讨论方法一和方法二有什么不同?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3)仔细观察复习题,你发现了什么?能用连加的简便方法表示吗?

3. 尝试练习(选自己喜欢的两题计算)

46+25+17=( ) 32+15+39=( ) 15+47+28=( )

三、 巩固练习

1.15+37+25= 15+25+37= 37+25+15=

[意在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感受三个相同的加数任意的调换位置,答案相同,初步渗透加法交换率的法则。同时,也起到巩固练习的作用。]

2.15+30+37= 27+38+20=

[从题中可以看出这两题的第一步或第二步可以用口算直接计算,无须必须用笔算进行计算,让学生明白在连加计算的过程中能用口算的就用口算进行计算,要学会灵活的运用计算的方法。同时,也为例2连减的计算方法教学打下基础。]

3.练习五的第1、9题

4.练习五的第3题

四、 拓展练习

找规律

2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减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减的式题。

3. 培养学生初步的类推能力和耐心、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笔算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算一算

64 56 75 98

-12 -17 -34 -52

( ) ( ) ( ) ( )

- 7 -25 -19 -27

( ) ( ) ( ) ( )

二、 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出示例2情景图]

农民伯伯一共摘了85个西瓜,小华运走了40个,小明运走了26个,农民伯伯想请你们帮忙算一算,还剩下几个西瓜?你们能解决吗?

2.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并说说为什么?

85-40-26=19

3.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1) 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师;赶紧把你的计算方法告诉你的同桌?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加的好?

(2) 归纳计算方法

A.85-40=45可以口算,再列式计算 B. 85 C. 40+26=66

45 -40 85

-26 45 -66

19 -26 19

19

(3)比较三种方法,各有什么不同?

4.尝试练习(做一做)

(1) 仔细观察第1题,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哪一步可以用口算的方法,哪一步最好不能用口算的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2) 计算练习

[通过提问的形式,使学生知道那些情况下可以用口算直接计算,那些情况下不能用口算,以避免学生盲目的都用口算进行计算,造成计算的错误。]

三、 巩固练习

1.练习五的第2题(第1、2小题)

56-12-17= 40-23-12=

2.练习五第4题(部分)[注意口算第一步的答案记不住的,可以在题目下面作上答案的记号,以免忘记答案而出现错误。]

55+30+8= 36-4-32= 81-7-70=

四、 拓展练习

1.聪明一休(练习五聪明题)

外圈哪个数减里圈哪个数,得数是62?

2.填一填

2.小组合作,讨论估算的方法

3.反馈估算的方法

4.说说你最喜欢那种估算的方法,为什么?

5.尝试练习(练习六第3题)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首先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估算的思想方法对有些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为前面的计算都是精确的计算,突然不用精确计算了,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这样的方法,甚至是不适应。针对这样的题目他们往往很想把精确的答案算出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这样可以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不会的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也会跟着学会,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通过提问:你最喜欢那种估算的方法?使估算方法多样化的问题得到了优化,让学生找适合自己、容易掌握的方法,不要盲目的仿效。)

第三环节:小小测试(安排了三个练习题:.做一做、练习六第1题、练习六第2题)

第四环节:实际运用(也安排了三个练习:

生活中的数

小欢5分钟做了47道口算题,10分钟能做完100道口算吗?

二(2)班有男生14人,女生和男生差不多,二(2)班大约有学生多少人?

第五环节:小结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2.让学生用所学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我是小小的估算家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有许多的地方都不需要说出具体的数字是多少,只要说出一个大概就行了。例如:在平时的口算训练中,往往由于时间的来不及,测量你们2分半口算做几题,假如做了51题,我就可以估算出你5分钟大约能做100题,就能知道你口算能不能达标。这就是估算的运用。(板书:加减法估算)只要小朋友今天认真的学习,仔细地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也许就能成为小小的估算家。先来一道简单的训练题。

估一估

31 49 52 79 68 22 91

小结:看这个数接近哪个整十数,就说它大约是几。

二、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师:最近老师搬了新家,带了100元钱想买几样商品,看到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六个茶杯24元,我带的钱够了吗?

2.小组合作,讨论估算的方法

(四人一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估算的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

3.反馈估算的方法

方法一:买热水瓶后大约剩下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剩下30元,买水杯够了。

方法二: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了70元,还剩30元买水杯够了。

方法三:买热水瓶大约30元,买烧水壶大约40元,买茶杯最多30元,100元够了。

方法四:买烧水壶和茶杯大约花去了70元,还剩30元买热水瓶够了。等等(教学时让学生灵活采用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4.说说你最喜欢那种估算的方法,为什么?

5.尝试练习(练习六第3题)

三、 小小测试

1.做一做

2.练习六第1题

3.练习六第2题

四、 实际运用

1.生活中的数

2.小欢5分钟做了47道口算题,10分钟能做完100道口算吗?

3.二(2)班有男生14人,女生和男生差不多,二(2)班大约有学生多少人?

五、 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整理与复习(本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这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主要是练习七的练习量比较的多,同时,要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必须要一定量的练习才行。)

第一课时 整理与复习(P33第1、2题和练习七的第1、2、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重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建议:

★第1题:先让学生练习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式题,在让学生小组说一说笔算加减法的法则,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如做进位加法时,不要忘记在十位数上加上进上来的1;做退位减法时,不要忘记从十位数上减去退走的1,等。最后安排一些练习,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第2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并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注意在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那两个条件提的问题,以防学生没有根据地乱提问题。(2)要注意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果学生进一步提出“小鸡比公鸡多多少只?”“小鸡和母鸡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和公鸡一共有多少只?”“公鸡和母鸡一共有多少只?”等问题,教师要给予鼓励,并可让学生尝试着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课时 练习课(练习七第4、6、7、8题,再适当的增加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100以内笔算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 用数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建议:

第6题,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计算。既可以分别算出10年以后父亲和儿子的年龄,再相减;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父亲比儿子大的岁数是一个不变的数值,不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从而采用简便的计算方法。

(五)实践活动:我长高了(P36、37)

[其实针对这节实践活动《我长高了》我有一点疑问:为什么不把这节课安排在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相应的知识后面,而偏偏要安排在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后面呢?我感到很疑惑。询问了几位老师,他们理解也许在第一单元学习了长度单位以后,学生的接受需要一个慢慢消化的过程,放在第二单元的后面可能教学的效果更加的好,还可以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P36-37页的情景图展示了学生测量的五个实际活动:互相测量身高、步长、臂展(两臂伸开的长度)以及测量门窗。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例如:教师在黑板上利用统计表进行记录的情景,目的是使学生巩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材还通过两个学生对话的情景(即一名学生从统计表中知道身高1米21厘米的有4个人了,另一名学生打算看看王丽有多高),使学生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教学目标:

1、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3、通过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培养学生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4、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教学注意点:

(1) 可以在课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

(2) 作好课前活动准备:

告诉学生一些有用的信息。例如:你去年的身高是多少?

准备测量活动中所用的工具。

事先进行小组的分工,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事先画好统计表。

(3) 根据学校及本班的实际情况,对测量的内容可以作适当的更改。

(4) 引导学生会获取统计表中的有用信息。比如:说一说:看统计表你了解到什么内容?

(5) 几点提醒

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尺子的首末端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例如,在测量门窗时,尺子的首末端要保持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最好利用门或窗已有的线段进行测量;

在测量伸开手臂的长度时,被测学生的双臂要伸直、手指要伸平;

在测量步长时,被测学生应该自然地走出一步,不能用力跨步,测量时,应同时选择左右脚的前端或后端,等等。

对于测量的结果,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是多少厘米,如“李伟的身高是120厘米”,教师可提示学生说成是1米20厘米。

参考教案 我长高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是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P36-37页的情景图展示了学生测量的五个实际活动:互相测量身高、步长、臂展(两臂伸开的长度)以及测量门窗。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在教案设计的过程中,我对教材作了一定的处理:将“测量门、窗”这两个实践活动安排到了课外的作业当中去,而增加了测量课桌的长、宽、高。主要是在测量门、窗时,受到了教室场地的一些限制,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去测量,学生的参与面也不够的广。如果可能那课堂的效果肯定一团糟,要打乱仗了,课堂的效率也很低,一节课40分钟测不了几样东西。而改成测量课桌的长、宽、高就不同了,在每位学生的面前都有,操作起来比较的方便。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各位肯定有更好的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

本节课总的指导思想是想体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热情和高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猜一猜、量一量(通过猜课桌的高,引起学生的争议,体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米尺”,需要“米尺”的帮助。再通过测量,从而复习巩固测量的一些方法及注意点。)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活动开展(通过测量课桌的宽、长进一步巩固测量的方法。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体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只要合理的分工,就会在班级中取得很好的表现。通过评先进合作小组,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控制课堂的纪律,培养学生的小组荣誉感。)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综合运用(第一、二两个环节是对物体进行测量,而第三环节是对人体进行测量,这样学生的兴趣会更加的高,毕竟与自己身体直接相关。)这一环节共分为五个层次进行教学:

1. 出示体检表

2. 测量时,请医生要注意什么?

3. 讨论小组分工

4. 分组合作

5. 绘制成统计表(类似于书上的统计表)

第四环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目标:

1、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2、通过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培养学生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教具准备:每组2把米尺、1个皮尺、练习纸以及身高测量仪。

教学过程:

一、 猜一猜、量一量

师:看,是谁来了?(小猴子)今天,小猴子给小朋友们出了一道题目,请你们说说教室里的课桌大约有多少高?

生1:40厘米 生2:70厘米 生3:65厘米

师:你能用米尺,将正确的结果告诉大家?

师:刚才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首先我到物体的两端,然后用“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还要与被测物体保持水平。

师:请同桌之间合作,测量自己的桌子是几厘米,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分工最好,合作的动作最快。

二、 小组合作、开展活动

1.测量课桌的长、宽[师:咱们学校打算再订制一批这样的课桌,请大家帮忙,量出课桌的长、宽]

(1)讨论分工合作。

(2)学生合作测量活动,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3) 集体反馈

注意:小朋友在测量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这是难免的,可能是测量的工具或人为的因素造成的。

(4) 评先进合作小组,并依次的给分。

三、联系生活、综合运用

师:通过测量我们不仅能知道课桌的长、宽、高,还能知道我们自己的生长发育周情况,现在我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当医生,你们觉得你们能行吗?

6. 出示体检表

姓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