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越来越关注如何在教学中摆正形式与内容、过程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有效达成教学的目标,扎扎实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显然,这是课程改革逐步走向理性轨道的可喜变化。 一、 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 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教学目标通常分两类。一类是即时达成的目标,主要指知识方面的目标,通常课上完就应达成。例如圆周率这一知识,如果在课中这一目标没有达成,那么学生在以后的课上就很难有机会再完整地学习了。另一类是终期达成的目标,主要是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这类教学目标不是一两节数学课所能达成的,也不是数学学科所独有的,有的目标甚至需要学生终生来达成。但是,这些目标又都应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每一节课中。现在有些课堂教学,或打着联系生活实际的旗号,或打着重视学科整合的旗号,或打着彰显数学文化的旗号,课堂上一个情境接一个情境,一个活动连一个活动,一派热闹景象!然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如何呢?有的课甚至连基本的教学目标都没有达成!教师在一节课上要求太多,期望达成的目标太多,放大了本来属于终期达成的目标,造成即时目标的缺位。显然,在教学中准确把握重点,突出教学重点,依然是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在学生认识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后,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只看到一个面”。 先出示一张抽奖箱的照片,提问:想一想这张照片是从抽奖箱的哪个面拍摄的? 生:正面。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从刚才的抽奖箱可以知道,只有抽奖箱的正面才写着抽奖时间。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再想一想拍摄这张照片时是怎样站位的?你能学着摆一个照相的姿势吗? 生2走到抽奖箱前,两手交叉做成照相状,边摆姿势边配音“咔嚓”,引得满堂喝彩。 师:很好!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照照相? 生:想! 然后学生在小组里轮流摆姿势给抽奖箱(课前每组准备一个)照相。教室里“咔嚓”“咔嚓”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在课堂上给物体照相这一活动,学生感到非常新鲜,兴趣高涨。但是正因为这样,大部分学生过多关注的是照相时摆出各种“姿势”,而忽略了怎样站位,如何调整视线,学习只看到物体一个面的观察方法。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但是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我以为让学生通过给物体“照相” 这个形式来观察物体是可取的,但不能仅仅让学生沉醉在有趣的活动中,而应该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数学活动,并给学生明确地提出这一数学活动的目标。 二、 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关键要看活动能否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看到很多课堂,教师重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知识,但是往往忽视了操作对发展数学思维的作用。特别是,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之前,应该思考:操作有没有必要?怎样操作?为什么这样操作?这几个问题想清楚了,教学活动也就有底气了。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比比下图中甲、乙两部分的周长。 当学生出现三种不同意见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证明自己的想法。试想,这样的问题有动手操作,且要求全班学生统一操作的必要吗?本来,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有的学生会通过操作进行比较,也有的学生会通过观察、推理来思考。因此,教师没有必要做出全班统一操作的指令,因为这样的操作从思维层面上看是低层次的——无疑是在怀疑正方形四条边是否相等,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再如,“圆锥体积的计算”一课,教材是让学生用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通过倒水或倒沙子实验,发现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1/3。这里必然要涉及的两个问题是:怎么想到要用圆锥装东西往圆柱里倒呢?为什么非要用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呢?如果这两个问题没有解决,那么学生的操作显然缺乏思维含量,操作活动就只是为了发现一个数学结论。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是这样处理的:先举起空的圆柱形容器,复习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然后举起装满水的不规则茶杯,提出问题:怎样知道这杯水的体积?引导学生想到把水倒入空的圆柱形容器中,此时揭示“转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接着举起圆锥形容器,提出问题:怎样知道这个圆锥的体积?学生自然想到将容器中装满水,倒入圆柱,再计算体积。第一个问题顺利解决了。接下来进一步启发学生:刚才我们用转化的方法得到了这个圆锥的体积,但是有点遗憾,因为计算的数据全是圆柱的数据,能否用圆锥自己的数据呢?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这样的教学,就使操作活动与数学思考有机结合在一起了,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的实际效果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主要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风格而定。可是,我们看到,新课程提倡的一些教学方法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似乎不采用这些方法,课堂教学就显得落伍了。其实,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方法没有新与旧、时髦与落伍的区别,只有合适与不合适的问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该自主探究的应该放手让学生静悄悄地探究,该交流的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该向学生叙述事实、描绘现象、解释问题的就应该清楚地讲授,不要让形式束缚自己的手脚。 比如,“圆的周长”一课,如何让学生体验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且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一结论可以让学生从实验操作中获取,所以应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而认识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不是实验操作所能解决的,前人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才获得这一发现。这让学生探究显然不合适,而通过资料的讲解、史实的陈述,并结合直观的图示,则可让学生了解这一过程,受到数学的求实精神和科学的探究精神的激励。保证教学的实效,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直应该考虑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