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数学论文] 培养中小学研究型教师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复制链接]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培养中小学研究型教师的基本原则与策略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培养中小学研究型教师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摘 要:只有研究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研究意识与能力的学生。本文阐述了培养研究型教师的两个基本原则:研究与教学实践相互促进的原则和教学经验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同时提出培养过程中的三个有效策略:转变教师教育科研观念;进行教育行动研究;以指导学生的研究促进教师的研究。

关键词:研究型教师;基本原则;策略

当前培养中小学研究型教师是提高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何谓研究型教师?目前存在着多种定义,笔者认为,研究型教师就是将教育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分析教学行为与学生行为,不断探究教育教学的本质与规律,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实质性提高,并在反思中不断追求自我发展和成长的教师。与以往经验型教师相比,研究型教师在教育观念、创新意识、教学方式、科研观念等方面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因此,培养中小学研究型教师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与以往也是不同的。

一、培养中小学研究型教师的基本原则

(一)研究与教学实践相互促进的原则

在传统教育中,学校及社会以对学科知识的占有量来评价学生,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面对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不得不把尽可能多的学科知识灌输给学生,以求得学生对知识的最大占有量。在学生面前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事实上,这些所谓权威的知识仅局限于狭窄的学科知识,教师的工作简单化为对学科知识的复制和粘贴,忽视了学生各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有一部分教师忽视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新理念的接收,裹步不前,总是在原地绕圈子,致使教学实践缺少活力和生机,更谈不上甚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也就不能使教学实践得到及时的改进和发展,最终影响教育教学的总体质量。当今的教育世界提倡“损有式教育”,即教育要损去对知识占有的欲望,不再以占有知识作为核心。在这一前提下,教师也要由知识权威转变为成为学生的学习顾问和伙伴、成为学习者和研究者,“研究学生,研究他们的困惑,他们的自我知觉,以及他们与现实的联系”,“分析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对该背景塑造学生行为的途径进行研究”,“分析教学行为并试图使课堂成为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通过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时反思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学生。

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培养和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通过阅读书籍、杂志、报刊,登陆互联网,以及听讲座报告等方式,及时吸纳新的知识信息,拓宽视野,丰富自己原有的理论体系并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为从事研究做好准备。第二,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善于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新思路,将有关理论内化,形成基于自己独特话语系统的相关理论体系,实现自在知识向自为知识的转变,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以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理论为指导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理论知识不断得到验证和深化,并使教学不断得到改进。

(二)教学经验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在知识文化观(与智慧文化观相对应,即以知识作为文化的核心,在教学中的表现是教师片面突出知识的重要性,以掌握知识的多寡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的影响下,面对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他们所积累的经验大都是一些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并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经验成了教师教学的唯一重要的法宝。他们误认为凭借这些经验,让学生掌握既定的知识并取得预期的成绩,就算完成了教师的任务。于是他们满足于作为经验型教师的现状,对教学实践不愿做一些改变,更不愿意进行全面而彻底的教学改革。这样片面地维持波澜不惊的教学,潜在地压抑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在当前这个以创新为号角的时代里,面对这样一个公式:卓越=创新+毅力,教师要成为真正的教育者,要培养大量作为研究者的学生,要在教师职业中追求卓越,就必须结合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作进一步的科学研究,而在研究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就是创新。因为在研究中只有敢于创新并有能力创新的教师才会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其内在的症结并创造性的去解决。

因此,每一位中小学教师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道路上都必须做到:基于原来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不是一味依赖于这些经验,立足于现实的教学条件,大胆创新,敢于走一条全新的路子。第一,在研究中要时刻保持创新意识,改变原来一贯的思维方式,打破模式化的思维牢笼,老子说:“为道日损。”从中得到启发,即要追求新东西就要大胆的运用创新思维,勇敢的舍去思维中的阻碍。第二,要加强自身实施创新的实践能力,勤于学习新理论,勤于反思教学实践,及时研究实践中的问题,并在有利于教育创新的环境里,善于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这样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更为教师的自我发展创造了机会,从而为研究型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思想上的保证。

二、培养中小学研究型教师的基本策略

(一)转变教育科研观念

以往中小学教师基本处于教育科研的被动状态,一种情况是他们自身没有树立研究意识,将研究视为理论工作者的职责,片面强调学科教学的重要性,致使教学实践与研究完全脱节;另一种情况是他们有一定的研究意识,并参与到了某课题的研究中,但是认为自己的角色仅仅是将专家所创建的理论应用于教学中去,至于具体的研究工作涉足很少。事实上,由于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使教学成为一个创造意义的过程,此过程中不存在任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固守原有的经验或照搬别人的经验,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研究。由此教师要树立起新的科研观念,成为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者,并具有研究的自觉性与主体性,这是成为研究型教师的第一步。

(二)进行教育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原是社会科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意将行动者与研究者联合起来共同作研究。此方法最早由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引入教育领域,并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得以兴盛,有效的解决了教育教学中实践者与研究者相脱节的问题。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能更好的把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不确定性,不断的发展自己的理性,成为自己实践中的研究主体,同时也是教师专业自主性的积极表现形式。只有不断的开展行动研究,“才能结束长期以来消极被动的‘教书匠’的形象,逐渐地成为教育和教学的行家里手,成为‘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类型有个体模式和协作模式,在这里我们主要针对教师个体模式进行论述,但并不是指个体模式与协作模式相排斥,事实上没有完全独立的个体模式,教师个体的行动研究离不开同事或理论工作者的支持与帮助。

l.从身边选题,在教学中研究

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有可喜的学生成长和发展,也有许多困惑和不解,而教育行动研究的出发点恰好不是要教师建构什么理论,而是要求教师善于捕捉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把它们做为自己研究的主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因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要着眼于自己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活动,抓住其中实实在在的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界定其性质和范围,分析其成因,进行理性思考。不高谈阔论,不无中生有,通过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分析数据等手段去进行研究。这样使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一方面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真实的进行,另一方面教学实践也因研究的存在而趋向合理。例如,一中学语文老师发现她所教的两个班的语文成绩相差悬殊,就可以从两个班学生的生源情况、家庭背景情况、班风、自己的教学技巧等方面入手,通过调查、访谈、问卷等形式搜集资料并分析,从中得出相关结论。

2.研究的过程应有序有效

教师在确立研究题目之后,就要设计研究计划进而付诸实践。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研究保持规范性,不主观臆断,不随意更改收集的资料和信息,按照研究的程序逐步深入。尽管研究的步骤具有科学性,但具体的研究工作是灵活的,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做出相应的决策,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自己的行动,从而保证研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对行动及研究的结果及时进行反思。

反思是行动研究的基础与灵魂,没有反思就没有开放性的行动研究。因此,也可以说“行动研究是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就像神秀应对禅宗的四句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指只有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达到空明的状态。同样,教师在行动研究中也要及时反思,“既有对过去的理解、批判性反思,也有对未来的尝试性、探索性反思;既有自我反思,也有对学生及教学环境的反思”。这样通过反思,再发现新问题,进行下一轮的研究,从而不断推动教学实践的改进。再以上文提到的中学语文老师为例,她在研究的过程中应根据所收集的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而面对最后通过分析数据资料所得到的结论,她应及时反省自己的教学工作,并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

(三)以指导学生的研究促进教师的研究

在智慧文化观的影响下,学生也要成为研究者,“以问题为载体,……突破原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注重能力培养”。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研究型的学生,同时,在指导学生研究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师的研究能力。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的一种发展性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懂得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研究成果,而是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获取知识,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既然如此,教师在如何指导学生研究方面就应该先做一番研究。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一改过去的教学思维和模式,至少要研究以下内容:“如何教会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如何教会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如何教会学生设计问卷调查表,获取信息;如何教会学生处理数据,得出结论”等等。而这些学生必然要学的东西,同时也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时所经常用到的。因此,教师要把指导学生的研究和自己的研究结合起来,增强自己的研究能力。学生成为研究者的背后不可缺少的是老师恰当的指导,相信在此过程中教师必然会与学生一起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