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与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与思考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谈及阅读,人们联想的往往是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此即表明,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只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因此,在只重视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今天学校教育中,加强数学学科阅读教育研究,探索数学学科阅读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从小学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现代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本人就实践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小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问题的呈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加强指导 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小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数学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一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作为教师就应指导小学生进行数学阅读,。 1、反复推敲法 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和题目要求等,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要在阅读的前提下,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地推敲,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数学结论和题目要求的内涵。 阅读数学题的要求时,抓住要求中的关键词,反复指导学生阅读理解题目要求,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读出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例如:苏教版第四册计算教学中题目的要求是:“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不少同学看到题目就做。把要“验算”的要求漏掉了。教师只要稍做指导,让学生把题目要求读一边,就可以纠错。 又如:教学苏教版第六册的“轴对称图形”时,师生讨论得出: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教师重视学生对概念的阅读理解。还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再找出关键的词语再读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2、融会贯通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数学阅读教学时,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片言只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例如;苏教版第四册教学“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促使学生发展,然而在教学中,由教师简单浅显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好的圈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学生对于这一类的问题就缺乏探究的热情。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借书的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解答,然后在解答的过程中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合作探究。在这样一个情境下,使学生自觉地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不断地提出“为什么“,”怎么办“,使他们的思维被激活,自觉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提出问题后,解决问题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可以先计算出上午借出36本后,还剩多少本。也可以先算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多少本。教学中可以在问的过程中注意指导读,在读的同时,加强理解,从解决一个问题,自然过度到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重视数学阅读教学,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可能,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仅让学生能解决几个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更作为一种语言传播。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基础,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石。 三、及时反馈 促进数学交流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这是因为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要进行数学交流必须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并逐渐学会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数学概念。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阅读和数学语言,无论从学习数学的角度还是使用数学的角度看,数学交流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阅读学习后,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 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和谐的氛围、成功的体验、竞争的机制激励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主动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及时反馈阅读信息. 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 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努力创设交流的氛围,为学生的数学交流提供可能。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尤其作为小学的数学教师,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可能,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仅让学生能解决几个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更作为一种语言传播。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