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两张照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3、化简比: 12:4 8:18 4、求下面比的比值: 12:4 8:18 5.4:0.9 4.4:4 说说求比的比值、化简比的方法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教学例3 (1)观察、分析:呈现放大前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 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 (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明确概念: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6.4:4=9.6:6 6.4/4=9.6/6 问:这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 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3、活学活用。 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可以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看是不是相同的比)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4、做练习九第7题 (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 (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 四:补充练习:从12的因数中任意选出4个数,再组成两个比例式: ( )︰( )= ( )︰( ) ( )︰( )= ( )︰( )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的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6.4:4=1.6 9.6:6=1.6 6.4:4=9.6:6 6.4/4=9.6/6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10:12和25:30 因为10:12=5/6 25:30=5/6 所以10:12和25:30能组成比例:10:12=25:30 课前思考: 教材借助例题3中两张不同尺寸的照片的长与宽,来组织学生先思考放大前照片的长和宽的比,接着写出放大后的照片的长和宽的笔,然后探究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最后揭示比例的概念。这一环节处理结束后,教材又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的探讨: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面对这些问题可能很多学生被搞得有点头晕了。在分析了教材和学生学习情况后,我想能否在这里做一些改动,让课堂适当开放些,如出示了例题3的两张照片后,提问:同学们你能写出几个不同的比吗?然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看看这些比有什么特点,能否有所发现。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很自然地引出比例的意义。 课前思考: 比例的意义是传统内容,教材上还是承接第一课时中的放大与缩小来得到两组比例。在教学方法上我还是比较倾向于采用潘老师的方法。分两次提问,每次提问后可让学生说说要我们写什么与什么的比?等学生弄明白要求后再写。如果放开,写比估计学生是可以得到的,但对这4个比的处理要复杂了。 第二,在比例的导入中,潘老师的设计是: (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我觉得上面的提问指向不明确,学生可能很难想到,是否改为:这两个比相等吗?你有什么办法证明? 第三:为了节省时间,是否可以将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数据换用练一练中的题目,这样学生可直接根据复习中的结果进行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