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数学新课的讲授是否已经了解,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数学网为大家再次解读初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资料,欢迎阅读。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经历探索、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2、理解掌握勾股定理,会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归纳猜想、验证发现勾股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1、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欲创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勾股定理 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教学准备 学生:每一合作小组课前制作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硬纸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准备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全班每人一张)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利用《九章算术》中的古题:"在《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这道题的意思是说:有一个边长为1丈的正方形水池,在池的中央长着一根芦苇,芦苇露出水面1尺。若将芦苇拉到池边中点处,芦苇的顶端恰好到达水面。问水有多深?芦苇有多长?"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此题虽为古代数学题,但却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提出问题,但并不急于解决,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 动手探索 发现定理 (1)在方格纸上(方格边长为1cm),作三个直角三角形,使其顶点在格点上且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3cm和4cm,6cm 和8cm ,5cm 和12cm; (2)分别测量这三个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 (3)根据所测得的结果填写课本P38页的表格。 (4)观察表中后两列的数据。猜想在直角三角形中,三边长之间有什么关系? 得出猜想后提出:(5)再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试一试。 得出:有必要来验证一下所得猜想的正确性。 上文数学网为大家解读的初一年级上册数学辅导资料,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想要获取数学“希望杯”更多内容,请大家到数学网进行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