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10以内的加法;0的加法;10以内的减法;0的减法;10以内的连加、连减;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等内容。 内容分析: 本单元有8个信息窗。数与代数的内容贯穿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10以内的加减法是整个小学教学内容中数与代数的基础,它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它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识基础,结合教材创设的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丰富、有效的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学情分析: 学习本单元10以内的加减法 ,是在认识了1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之前,学生已经有了数的分成的知识基础,这是学习本单元最大优势,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先学后教。教学内容先出现加法,突出加法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学习减法时,让学生体会减法就是加法的逆运算。 10以内的加减法 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 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此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20以内数加减法 打下了基础。涉及的知识点都来源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因此,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口算10以内的两步加减式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找数学信息和提数学问题。 评价任务: 评价不仅仅要关注学生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关键是让学生知道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 2、目标交融,综合评价。 在评价工作中,我们也要整体考察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 如:在评价学生学习圆柱的表面积的知识时,做到二看:一看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二看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 3、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重点应放在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4、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局限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既可以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等方式。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10个小圆片。 学生准备: 5个小圆片 教学方式: 1、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串,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学习情境。 2、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通过有关的操作练习进一步体验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认识。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倡导方法多样化。 4、充分利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提高口算能力。 6、对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还要考察学生是否能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新知识,阅读课本,自己尝试练习 。 2、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自主思索的基础上勇于发现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小组合作探究: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小组同伴互助合作方式完成探究等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