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

[复制链接]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从社会层面来说,就是要倡导

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C. 团结、统一、稳定、互利

D.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中国古代的中原文化曾经数次受到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侵略”,成为中国文化兴盛的转折点。“五四”时期是一个西方文化急速涌入中国的时期,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生长的起点。这一现象说明

A. 文化因不同而交流,因交流而丰富、发展并保持个性

B. 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趋同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C. 本土文化只有排除外来文化的侵扰才能焕发生机

D. 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是本土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在小溪里,鱼常常感觉自己很大,到了大海里它才知道其实自己很小”。这句话说明

A. 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B. 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

C. 应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和源泉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在中国传统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依次集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天人之辨和名实之辨,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有无之辨和形神之辨,宋元明清时期的理气之辨和心物之辨。这些论辩都蕴涵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和讨论。这表明哲学的基本问题(  )

A. 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唯一问题

B.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C. 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D. 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清理了野蛮的混沌,心灵才会荡起纯净的清波;扫除了愚昧的灰尘,思想才会绽放美丽的花朵。说明

A.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B.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C. 要积极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

D. 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十三五规划”中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要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要采取措施更好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制定上述政策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物质决定意识

C.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D. 联系的发展的看问题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知

①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②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③部分和整体是相互渗透的,部分有时决定整体 

④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下列选项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与右边漫画寓意一致的是

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 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C. 气者,理之依也

D. 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

A. 要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B. 应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C. 能洞察万物催人奋进

D. 曾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历史是上帝的作坊”。事实上,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的上帝就是人民”。“历史是上帝的作坊”和“我们的上帝就是人民”这两种观点的根本区别在于

A. 是否承认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B.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C. 是否承认领袖人物对社会历史的引领作用

D. 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唐朝边寨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诗人在这里描写的是雪景,并不是真的梨花开的情景,强调了反映客观事物的形式是主观的 

②诗人把雪景想象成满树的梨花盛开,说明人们的想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③雪景在这里被诗人想象成了满树梨花盛开,说明想象源于作者的内心情感 

④雪景在这里被诗人想象成了满树梨花盛开,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中国自古就重视文化立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它不仅影响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深刻影响国家的治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国家治理的作用体现在

①有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有利于增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优越性 

③有利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④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基固本的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题目】“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是唐朝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下列选项与该名句哲理相一致的是

A.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B.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D.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说法,是说当你为未知的未来作出一个预言,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那样发展,所以你采取了各种促使其实现的措施,最后的结果会如同你自己的预言一样呈现在你眼前。这一观点体现了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②意识具有巨大能动作用

③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④只要你努力一切预言终能实现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某市以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强化实施文化强市战略。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化发展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实践。该市要求每个文艺工作者践行“追求德艺双馨、坚持德才兼备”的行为规范要求,把道德追求切实贯彻到实实在在的文艺创作中去。

(1)结合“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相关知识,指出该市提出这一要求所体现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关系问题。

材料二: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该市强调文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文艺评论者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为文艺创作指明方向。

(2)综合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文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原因。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材料一:近两年,“颜值”成为网络热词。“颜值”最初指容颜的美丽程度,现引申为人或物的外在美。在政治课上,同学们对“颜值重要还是内涵重要”展开了争论。

同学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颜值高既能给自己带来自信,又能给别人带来美感。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往往凭第一印象就作出选择。颜值高的人往往获得更多的机会,没有颜值,再多的内涵也没有机会展示,所以有颜值才有一切。

同学乙:颜值体现了社会的浮躁和浅薄。高颜值虽然可以取悦别人,但无助于机会的把握。所以,体现品德与才华的内涵才是王道,颜值什么的都是浮云……

(1)请运用矛盾分析法,选择材料中某一方观点进行评析,或者自己另立观点并说明哲理依据。

材料二: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说一个人饱读诗书,内在的修养就会外化为高雅的气质,光彩照人。今天,“人丑就要多读书”是网络很流行的观点。唐巩,是清华大学一名大四的学生,前不久,她陆续收到了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6所世界顶级名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谈起学习,她调侃自己说:“人丑就要多读书。”

(2)请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读书和颜值的关系。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近年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性变化,党和国家对计划生育政策作出了相应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010-1014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变化表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劳动年龄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

70.1%

69.8%

69.2%

67.6%

67.0%

总量(单位:万人)

94051

94072

93727

91954

91583

 

据测算,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实施后,随着人口结构变化,新一轮“人口红利”形成,其对中国GDP潜在增速的贡献率将由0.066%逐步上升至1.72%。婴儿潮所蕴含的消费红利大约每年在1200-1600亿元。二孩政策的调整,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化,缓解老龄化速度,保持劳动人口可持续增长,带动房地产、消费、教育等行业或领域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结合材料一,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党和政府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理由。

材料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演变

时间

政策内容

背  景

20世纪

70年代

定国策“只生育一胎”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

21世纪初

提出“双独二孩”政策

缓解社会的养老压力,增加和扩大内需

2010年

提出“单独二孩”政策

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人口红利加速消失

2016年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生育率进入超低水平,性别比例失衡,老龄化和少子化凸显

 

注:自2013年中央决定放开“单独二孩”政策,但该政策未能有效遏制青少年人口减少对我国未来劳动力供给、消费需求、经济发展、人口安全等产生的负面影响。国家有关部门就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展开一系列课题研究,经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形成立即放开“全面二孩”政策的建议。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论有关真理探索的知识,谈谈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作出适时调整的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