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复制链接]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保靖县在魏家寨古城附近抢救性发掘一处汉代古墓,出土珍贵文物10件,其中包括古币、完整陶罐等。该墓葬的发掘,进一步完善了魏家寨西汉古城研究的实物佐证,对研究里耶地区和酉水流域当时的经济和人文历史都有重要价值,材料表明

①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④文化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改善产品和服务品质、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也可以催生新业态、带动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说明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②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③在经济的基础上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直到今天仍然激发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表明

①古诗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③文化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    ④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扶贫首在扶智,一要“引智”,通过政策引导,把外地人才吸引到贫困地区扎根;二要“留智”,引得凤凰,还得让凤凰留得住;三要“育智”,政府加企业模式就地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基地,既解决本地人才就业,一个人脱贫带动一家人脱贫,形成脱贫的扩大效应。“扶贫首在扶智”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影响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非完全同步

③文化是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朗读者》掀起朗读热潮,而线下活动“朗读亭”(如图)掀起朗读风尚。朗读亭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圆形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中的篇章,限时3分钟。一天的录制结束之后,录制的素材会当天传回北京,下周六出现在新一期的《朗读者》节目中。这种方式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距离,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这说明

①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②倡导全民阅读是文化发展的方向

③朗读文化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主流      ④文化活动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微电影是微时代——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微电影之“微”在于: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中国互联网。微电影可用相机、DV、手机拍摄,主题多源自于生活,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这

①说明文化传播的关键在于新兴媒体的出现   ②反映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启示我们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④要求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犹如自然界需要生态平衡一样,文化繁荣也需要“生态平衡”。强调文化“生态平衡”,就是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中正确处理主流文化与多样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其和谐共存、相得益彰。下列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生态平衡的选项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坚持指导思想多元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③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推崇外来文化 ④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2017年7月12日,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在波兰历史名城克拉科夫闭幕。本届大会审议通过了21处新的世界遗产,其中包括中国青海可可西里和福建省鼓浪屿。至此,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2项,名列全球第二。中国积极申遗

①基于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基于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

③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④利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护民族优秀文化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题目】2017年5月14日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演出《千年之约》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晚会中各种诗情画意的场景、浓郁的中国文化印记,彰显了华夏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明。不仅惊艳了国人,更惊艳了世界。这表明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③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成就其博大精深 

④永葆文化生命力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微文化作为新兴的文化样态,起源于微博的风靡流行。微文化使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它可以通过文本、图片、视频的方式促进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和全员参与。成熟于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微课、微店的汇聚融合。微文化正以其无微不至的影响,迅速走入并影响公众生活。这说明

①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③网络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④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下面漫画启示我们在文化借鉴中必须

 
你看家本领都没了,还不快快投降

A. 立足实践,推陈出新    B.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 反对封闭,求同存异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关于二者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只有弘扬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③只有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博采众长

④时代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民族精神的延续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2017年5月15日,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嫒邀请“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外国团长配偶参观故宫,并向来宾们介绍了故宫建筑特色,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名称中都有一个“和”字,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和平、和谐的珍视和向往。可见(   )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传统建筑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③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题目】在欧洲某城市的街头,矗立着一尊雕像:头顶圆帽、蓄着胡须的男子倒骑着毛驴,笑容可掬。中国人会认出来这是智慧幽默的阿凡提,叙利亚人说他叫朱哈,还有人说这是土耳其的霍加•纳斯列丁……驼铃悠扬的古丝绸之路上,这位骑着毛驴的智者以不同的名字在人民中流传。这一现象,最适合用于佐证

A.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B. 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

C. 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    D. 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在一场名为“中华文化及其活力”的研讨会上,人们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不合理的是

A. 中国的古典诗学如“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

B. 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在于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展示中国智慧

C. 如果无法觉察古人如何与他们的时代积极互动,只是模仿其外在形迹,我们并没有真正掌握文化传统的精髓

D. 中华文化更适合与传统相联系,而西方文化则更侧重于现代,两种文化各具特色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用百件展品共同讲述200万年来人类文明的历程,如“0号展品”是一套古埃及木棺,制作它的全部材料分别来自黎巴嫩、努比亚、阿富汗和两河流域。按照该展惯例,每至一个国家,都将吸纳一件(组)该国文物作为第101号一起展出,此前澳大利亚站选取的是“全球第一个wifi设备”,中国北京站选取的第101号文物是“宣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木槌和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签字笔”。由所选展品推断,最符合该展主旨的是

A. 各大洲文明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

B.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C. 资源、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和共享塑造了人类文明

D. 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朗读者”“见字如面”,一个个有时代创意又有传统底蕴的电视综艺节目,触动了观众心中深藏的传统文化情结。关于“中国味儿”文化类节目的走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物质文明日益丰富,人们会更关注精神的富足,这类节目的走红有其必然性

②文化的魅力来自于时间,诗词歌赋、文牍书信,越古老的文化就越有生命力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人的精神家园,文化节目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④文化的力量不在于本身价值的大小,而是取决于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针对下图漫画反映的文化现象,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

①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②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③通过教育,加以改造或剔除        ④提高辨别眼力,增强抵御能力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题目】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

A. 鲜明的民族性    B. 强大的包容性

C. 时代的先进性    D. 相对的稳定性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人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二十四节气” 已成为“老黄历”, 其作为文化遗产已没有价值。对此,你可以选择以下观点加以反驳

①“二十四节气” 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②“二十四节气” 展示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质

③“二十四节气” 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④“二十四节气” 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下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

①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       ②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                 

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题目】近年来,各地中学举行的成人礼,始于周代的冠(笄)之礼。对此,甲同学认为,成人礼应该回归古代已有的冠(笄)仪式,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乙同学认为,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只要在内容上让学生感受到成人的责任就好,复古式的冠(笄)仪式没有价值。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乙的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

②甲的合理性在于认识到传统礼仪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③中华传统礼仪文化需要因时而变,并注入时代精神

④成人礼仪式演变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和主要标志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这一观点是基于

①人们的文化需求具有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②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市场更加色彩斑斓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主体和服务对象 

④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交汇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题目】《朗读者》第一期压轴出场的是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在国内外出版译著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对于未来的时间,他是这样设计的: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有生之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为什么可以互译共存。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题目】传统戏曲的继承和创新,一直存在“回归本体”(技艺、剧目、演出样式、艺术流派)与“精神传承”(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博弈与争论。有学者认为:中国戏曲一直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流变和发展,宋元杂居之后昆曲的兴盛,昆曲之后地方戏的兴起,随后京剧的诞生,无不贯穿着适者生存、革故鼎新、变革发展这条主线,正因为有这样的文化精神,中国戏曲才得以不断发展。同时,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批主线。正因为有这样的文化精神,中国戏曲才得以不断发展。同时,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批超越前人的艺术巨匠。因此,精神的传承比技艺的传承更重要。

结合材料,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传承传统戏曲“精神的传承比技艺的传承更重要”?请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明理由。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教育部决定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2011年,在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时,《人民日报》刊登社论,提出了“14年抗日战争”的概念;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可见,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话语转换,而是对历史最客观、最公允、最权威的评价。

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14年抗战史的书写,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应以此次教材修改为契机,进一步研究梳理抗战史,消除近年来“抗日神剧”等历史泛娱乐化所造成的认识混乱以及价值观扭曲,加强对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历史传承,积极正本清源。

运用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