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党关于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提出到十八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内涵和意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正是重视了这个量的积累过程,党才有了坚定与自信。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党果断抓住时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质的飞跃。
④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确定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实现,为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我国实际作出的正确决策。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指明了方向,必将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不断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现。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
(3)①立足实践,针对精神匮乏的实际出台相关的意见,聚焦聚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一州一策。
②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重在提升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
③注重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④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⑤注重提升民众的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4)例:从当地文化脱贫面对的实际出发;
分析当地文化脱贫的具体问题,找到适合的方法;
抓住文化脱贫工作中的重点:
树立创新意识,寻找新思路;
等等。
【解析】本题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话题,多角度组织材料,设置四个问题,检测学生对文化生活和哲学两个模块相关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设问对知识限定明确,第一问难度不大,第二问难度较小,第三问较难,第四问比较简单。
第一问要求结合材料一,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分析中共关于“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科学性。需要调用的知识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类型的意义类主观题。二者的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积累;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 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然后具体分析关于“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符合二者的辩证关系即可。
第二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哲学依据。属于体现类主观题,较为简单。需要首先分析该战略,然后对接教材哲学道理即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我国实际作出的正确决策,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指明了方向,必将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体现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不断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现,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第三问要求结合材料三,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四川省是如何实现文化脱贫的。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关键词是“文化脱贫”,解题关键是把材料中的文化脱贫措施与教材知识对接。“针对精神匮乏的实际出台相关的意见,聚焦聚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一州一策”,说明要立足实践;“重在提升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坚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补齐公共文化设施短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说明注重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说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着力实施民族地区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工程”, 说明注重提升民众的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最后整合成完整答案即可。
第四问,材料三中四川省的做法对其他地区有哪些方法论的启示?请说出两点。属于半开放性问题,学生回答两个哲学方法论启示即可。比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