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查政治试卷

[复制链接]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扶贫首在扶智,一要“引智”,通过政策引导,把外地人才吸引到贫困地区扎根;二要“留智”,引得凤凰,还得让凤凰留得住;三要“育智”,政府加企业模式就地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基地,解决本地人才就业,一个人脱贫带动一家人脱贫,形成脱贫的扩大效应。“扶贫首在扶智”体现的文化生活的道理是

①文化影响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非完全同步

③文化是精神力量,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经济学家冯•丹因认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存在如下图所示相互影响的关系。据此,你认为下列表述中合理的传导顺序为

 ①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资本涌入文化产业,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④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兴的产业或部门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④→①→③→②    D. ③→④→①→②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诗词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寓意,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④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沐浴着谦虚谨慎、律己以严的家教熏陶,人会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相反,在急功近利、爱慕虚荣的家风环境中长大的人很难想象会严以用权、实以谋事、动尊法度。这表明

①文化影响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

②文化环境决定的人的行事方式

③文化总会无形的塑造人的品格

④文化源于实践并塑造的每个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2018年,中国文化部“欢乐春节”活动以春节庙会、非遗互动,校园联欢,美食品鉴等20多个类别的项目,给世界人民,包括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送去了中国新年的问候。如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一场关于狗年文化的“欢乐春节”讲座吸引了上百位市民,让当地民众不仅了解了中国生肖文化,也对象征财富、除灾、和平的狗年充满期待。欢乐春节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分说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③不同民族文化应该在相互交流中走向统一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我国曾向世卫组织赠送中医针灸铜人,向联合国赠送和平尊,向英国女王赠送苏州刺绣,也曾收到过卢旺达的非洲手鼓、印度泰姬陵的仿真石质模型等国礼。赠送国礼有利于

①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共通共荣

②以独特民族文化促进外交关系的发展

③展示本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特征

④提高本国文化产品的市场利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具有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2017年11月,我国申报的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其实,甲骨文已经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陈楠 “开发”成了表情包,成为年轻人微信中的“斗图”法宝。这一做法

①善于使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读古老文化

②积极利用当今现代化手段改变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③借助大众传媒这一文化传播的途径来传递中国符号

④激活人们对传统价值的认同感、文化发展的使命感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已被拆”,这是流行的老百姓对盲目进行旧城改造而拆除传统特色建筑行为的感慨。时下,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不禁使人对乡村古建筑的衰落感到惋惜。之所以令人惋惜,是因为 

①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避免文化发展上的守旧主义

②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④未能清楚认识乡村文化的落后性和外来文化的先进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一个小儿醒目的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使命。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 

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中国有八大方言区,各方言之间差别极大,不同方言之间交流非常困难,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的存在,则使各方言区虽语言不同,但可通过汉字进行交流而毫无障碍。汉字的超方言性,使它成为中华文化的凝结剂和中华民族向心力的重要源泉。材料说明: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②汉字是维系国家统一的文化基因

③汉字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④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回文诗是中国文苑一朵奇葩,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如《后园》(南朝齐·王融)正读:“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逆读:“蝉鸣隐密树,鸟戏拂余花。连山带石耸,曲径绕峰斜”。品味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古典诗词意境高远、难以逾越      ②文学典籍浩如烟海,良莠难辨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      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徐悲鸿用“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副对联作了精妙的概括。每句以三个具体形象,分别象征两种截然不同状貌的美。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动态的刚性美,后者是静态的柔性美,把中国人的审美意境表达得十分传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鲜活地表达中国人的审美

②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深切体验不同的审美意境

③文化因自然因素的不同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④不同的自然环境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座让中国人民世代铭记的历史丰碑。长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更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一精神

①是激励中华民族紧密团结的巨大物质力量

②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

③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④是对伟大的时代精神的丰富发展和生动诠释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和成就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在大银幕上该电影对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举世瞩目的成就加以集中展现,用影像定格属于中国的每一个辉煌瞬间,传递中国力量,为观众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这说明,优秀文艺作品可以

①见证时代发展脉动,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②激发人们爱国情怀,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奠定民族立业根基,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

④凝聚民族精神与力量,砥砺人们奋勇前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胜利开幕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顺利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突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进一步凸显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发挥法治的推动和引领作用。法治文化是现代国家的必需品,唯有让法治成为民众的习惯,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形成一种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法善治。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法治文化的氛围。

根据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分析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8分)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课程日益受人欢迎。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来表现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的新型表现形式。近年来,在哈佛公开课、网易公开课之后,一种新的模式--慕课开始出现。慕课(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具有大规模、开放、在线、互动的特点,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慕课课程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一门课程可以同时容纳数万人学习,学习者不分国籍,可24小时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还可以通过讨论等方式交流学习经验。随着网络课程的发展,也将会不断推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请结合材料分析网络课程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首播,节目以“和诗以歌”的艺术形式,邀请经典传唱人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力压同天播出的各地一线卫视春晚,占据当晚同时段实时收视第一位置,成为叫好又叫座的文化节目。如孤独了300年的清代大诗人袁枚的《苔》,被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用天籁之声动情演绎,一夜爆红。“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词对生命的礼赞也让网友感动,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诗词强大的现实意义:普通人可以伟大。

 对此,网上好评如潮:诗言志,歌咏言。时代在变,潮流在变,但经典的内涵从未改变。如何让经典流行?这个节目在诗词与音乐之间找到了答案。

(1)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阐释网评中所说的“答案”。

 (2)在传承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校应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请你写出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