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的认识及其变化,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受检验和为社会实践服务的。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认识由于受主客体条件限制,经过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正确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的真理性认识会不断超越自身、无限发展。
(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必须尊重、把握、利用好它们之间的种种客观联系,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社会的一时发展。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坚决反对单纯追求GDP而严重危害资源环境的做法。
资源环境形势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
【解析】本题以共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题考查认识论、联系的观点,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说明人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的认识过程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认识论道理,问题指向是说明人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的认识过程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属于体现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联系的观点,问题指向是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属于原因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多样性等角度来分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