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求结构的变化,应该调整宏观经济政策。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由需求侧发力转向供给侧发力是必然的。③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经济建设实践是复杂的、变化的,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及时做出相应调整。④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调整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①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②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可以增强工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产品的品质;能够推动企业打造品牌,改善产品供给结构,更好满足市场需求。③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从而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3)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供给与需求在结构和数量上的失衡总是存在的,但两者相互依存,合理引导和组织可使两者相互促进,从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在国民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现阶段,有效供给不足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在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分清主次,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
【解析】本题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认识论、意识的能动作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等知识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1)本题考查《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设问指向对我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认识,要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角度思考。解答时首先要注意的是本题的知识主要包括: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目的、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我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
(2)本题考查“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设问指向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对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的作用,属于意义类试题。“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主要包括: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然后运用上述知识,结合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分析意义,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3)本题考查对立统一的观点,设问指向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如何认识和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对立统一的观点主要包括: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运用上述知识,结合供给与需求细化分析二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