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或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 过程中继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充满时代气息,是应对复杂国际问题和挑战的一种文化创新。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对话协商、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发展等理念与博大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①实践具有能动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 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顺应了世界和平、 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是总结世界历史发展经验教训的必然结论。③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是从国与国双边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了世界各国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期盼。②矛盾是反映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尊重世界差异性,又注重世界统一性。(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的努力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融相通的。”这一观点加以说明。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中华文化的特征。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充满时代气息,是应对复杂国际问题和挑战的一种文化创新。
②中华文化的特征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对话协商、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发展等理念与博大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若从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等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说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的合理性。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求索真理的历程”即认识论的相关知识,三个关键词:实践、认识、真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实践的特点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具有能动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顺应了世界和平、 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是总结世界历史发展经验教训的必然结论。
③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是从国与国双边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3)问,本题要求考生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一发言提纲。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试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围绕主题,把握要求,多角度思考。结合试题材料,考生可从联系、矛盾等角度分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