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
(1)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弘扬“国学”中的精华能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国学”中的精华能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
(2)①“国学”作为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国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
②对于“国学”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国学”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对待“国学”,我们应该反对复古的守旧思想和彻底割断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④还要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使之与社会、时代相适应,体现时代性。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设问指向说明弘扬“国学”的意义,属于意义类试题,找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是做好本题的前提条件。本题主要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2)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如何评价和认识章太炎先生和鲁迅先生的观点。学生作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论述,可以从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反对错误倾向、正确处理文化继承和发展、创新的关系角度思考,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