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题目】阅读材料,同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6年9月2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诸多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5000多年历史中孕育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上产生了诸子百家,儒家重“人道”,道家重“天道”,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墨家则建立了严谨的逻辑体系,并将其应用于自然科学,对时空、光学、力学、几何学等方面的问题,是诸子百家中大放异彩的一朵奇葩。 以诸子百家为重要代表的中华文化显示出强劲生命力,始终以开放姿态吸取各种养分,在会通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各家理论,形成了一条独特的自我创新之路。 (1)运用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材料一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特征。 材料二: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认为,老百姓借助社交平台可以活化传统文化,比如过年发红包是特色民俗,微信的介入就点燃了大家的热情。植根传统,传承文化,技术创新可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手段,如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的灵感来源于《庄子·逍遥游》,讲述了一个掌管海棠花的少女与人类男孩的灵魂“鲲”的奇幻故事;《百鸟朝凤》讲述了唢呐艺人的坚守;《白鹿原》《归来》则讲述时代变迁。中华文化与新的电影语言深度结合,传统文化、当代文化、红色文化随中国电影的内容拓展,不断突破绽放。以影载文、扬帆出海,文化的价值表现在走出去展示魅力的自信里,还表现在有海纳百川、熔铸百家的气魄中,文化在交流、借鉴与融合中发展。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材料三:哈佛大学一项调查显示: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为l:10,同时,爱做家务的孩子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 在我国,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人的劳动能力是各级各类教育的职责所在,近年来,劳动教育被淡化、虚化和边缘化。在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劳”已成为素质教育的短板,国家教育部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劳动意识置于实践创新素养的首要方面,重点要求: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提高劳动意识等。 (3)劳动素养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中小学生劳动意识,使学生内心变“要我劳动”为“我要劳动”。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才能成功实现这一转变。
【答案】(1)①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②诸子百家研究的内容各有侧重,在中华文化中大放异彩,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③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始终以开放姿态吸取各种养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征。 (2)①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坚持正确的方向,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推动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文化在交流、借鉴、融合中发展。 (3)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营造劳动光荣的氛围、塑造劳动最美的价值观。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具有重要作用,要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水平,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③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学生热爱劳动。 【解析】本题为综合性问答题。试题立足能力考查,紧扣时政热点;试题考查的主体知识、阅读容量、题目类型、设问表述和难易程度都凸显考纲精神。这启示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既要做到常练基础知识、积累答题技巧,还要做到主干知识系统化,特殊考点加以巧记。同时考生也要关注社会,熟知时政热点、紧跟时代步伐。试题分设三个小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传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等有关知识点。 (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材料一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特征,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具体解答本题可首先明确中华文化的特征包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然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转化为中华文化的特征来组织答案即可: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诸子百家研究的内容各有侧重,在中华文化中大放异彩,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始终以开放姿态吸取各种养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征。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如何进行文化创新,要从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角度回答,并注意结合材料。 (3)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才能成功实现使学生内心变“要我劳动”为“我要劳动”这一转变,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本题答题知识主体明确,即学生,因此考生在分析说明时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等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jzsjiale_fo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