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湖北省蕲春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复制链接]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如果你认真观察过螃蟹,就会发现:篓子里面放上一群螃蟹,就不必盖上盖子,螃蟹是爬不出的。因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他螃蟹便会把它拉下,最后没有一只能爬出去的。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管理者,可以从中获得的辩证唯物论启示是

①遵循管理规律,明确成员分工和责任 

②保持有效的沟通机制,加强同员工的交流和合作   

③制定激励机制和工作目标,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建立合理的群体素质结构,调动群体的积级性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下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②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③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④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所有问题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从而使“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得到了确切的科学依据。“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表明

A.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D. 认识运动的主体是人的思维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习近平主席在杭州G20峰会上提出“知行合一、务实行动”的倡议,提出应该让二十国集团成为行动队,而不是清谈馆。下列选项中,与习近平主席倡议中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①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甲认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乙认为:“人是架钟表,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骨髂是齿轮,人的思维过程只不过是对命题、观念进行加减。” 丙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以上观点分别属于

A. 相对主义 形而上学 辩证法

B. 形而上学 辩证法 唯心主义

C. 相对主义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D. 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辩证法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社会公平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党对社会公平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过程。这表明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④真理在实践中总是要不断地被否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生态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的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的,是继采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飞跃。这说明了

①认识来源于实践               

②生态文明观是认识发展的需要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               

④生态文明观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近年来,日本政府淡化侵略罪行,美化殖民统治,引发了受害各国的强烈抗议和谴责。对此的正确认识是

①国家不同,人们的立场不同,历史结论就不同

②真理只有一个,事实不会因人为淡化历史而消失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历史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④尽管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不同,但历史发展的规律不可改变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网上曾经流传一个帖子,“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奢侈品”不是什么名表豪车,而是生生不息的信念、点燃他人希望的精神特质等。其理论依据在于

①理想、信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②高昂的精神使人振奋,萎靡的精神让人颓废 

③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决定作用 

④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利于获得成功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中国科学院的学者们通过研究“沉睡”在塔里木盆地下1000多米的沉积岩心,解开了“塔里木盆地的沙漠究竟从何而来”这一谜团。大约五百万年前,塔里木盆地曾出现过大规模湖泊群,但终因周围山体抬升阻止水汽进入盆地,导致湖泊永久消失,变为沙漠。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了(  )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②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④人类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图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现出一个“独”字。这表明

A. 名画家的作品往往是主体对客体的超前反映

B. 调动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艺术创作成功的前提

C. 高超的绘画技艺对反映对象能产生直接现实性的结果

D. 艺术家源于灵感的“留白”艺术使作品产生了特别的效果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中国人很早就在生产活动中发现了圆周率问题;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经过反复演算,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近年来,人们借助计算机把圆周率精确到了难以想象的10万亿位。这说明

①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发展的           

②实践是人类认识得以最终完成的强大动力

③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④新的认识总是在推翻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发展的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2016年初,中国科学家研发出世界首台液态金属机器。这种柔性机器既可在自由空间运动,又能在各种结构槽道中蜿蜒前行,它的一系列非同寻常的习性已相当接近一些自然界简单的软体生物。这项研究为研制液态金属机器及机器人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这表明

①科技创新使得物质属性遵循人类意志而改变 

②科技创新正在消除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界限 

③液态金属机器可以延伸人的器官,提高人类实践水平 

④科学实验是人类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题目】清代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下列语句中与此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A.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B.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C.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 词客争新角短长,迭开风气递登场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材料一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二 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1)结合材料一,分析《政府工作报告》体现的唯物论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依据。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其中“加强转基因科学普及”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转基因技术,运用科学手段从一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转入另一种生物中进行基因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物质。

近年来,转基因一直是个热点话题,对此争论纷纷,挺转、反转,公众舆论形成了截然对立的两个阵营。专家无法说服公众相信转基因技术和食品是安全的,“反转人士”也暂时无法找出科学证据证明转基因有害。在互相争吵之中,各种传言、谣言让人难辨真假。对于转基因技术,民众心存疑虑。

争论无可厚非,但如果就此放弃理性讨论沟通,让这项技术就此搁浅,一旦有一天转基因全面放开后,中国的玉米、大豆等几乎所有种子都将迅速被外国控制。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谈谈人们应如何理性参与转基因问题的讨论。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建设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求制定出现代化的法制,还需要公民树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指把法治当作一种理想,将法律视为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法律只在受到信仰,并且不要求强制力的时候,才是有效的。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传统。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现代转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人们由传统熟人之间的社会进入了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与熟人社会强调人身依附、人情至上不同的是,现代的陌生人之间社会的正常运行依赖于规则治理,人们听命于规则、对规则负责、受规则保护。法律作为现代规则的核心,是正义的象征。

目前许多人缺乏法治信仰,他们对法律价值的理解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法律工具主义层面,即法律是国家和政府治理社会的工具、是个人维护利益的工具。这直接导致相当多的人认为:法律对我有利,我就服从、使用它;法律对我不利,则绕过它、践踏它。

法治信仰缺失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自先秦始,人们观念中的最优治理是圣人之治,其次是贤人之治。儒家政治哲学更是概括出了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圣而王的理论,法律只是圣明统治者“牧民”的鞭子。由于当代教育在现代法治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欠缺,许多人仍然受传统法律文化的束缚。很多人守法是出于害怕惩罚,即属于“要我守法”而非“我要守法”。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分析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必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