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⑴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国在不同时期的扶贫政策来自不同时期的社会实践。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公共的和社会的资源配置在扶贫脱贫方面存在错位,要求对扶贫政策进行调整。
③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我国扶贫政策的调整,目的是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
⑵ ①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在奉献精神的指导下,志愿者的行为可以促进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生活的改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此观点有一定合理性。
②但是,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的发挥需要条件,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故奉献精神不能直接促进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生活的改善。
【解析】本题以精准扶贫为话题,从哲学生活中的唯物论和认识论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是意识的作用、实践决定认识的知识。
(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实践与认识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一 对我国的扶贫政策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进行分析说明,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解答时,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实践和认识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可以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2)本题以有人认为志愿者的奉献精神能直接促进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生活的改善为话题,要求考生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分析评价此观点,属于评价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意识的作用的知识,因此考生可以从人能够认识世界和意识的反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