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稳增长、保就业”的政策是对经济下行和就业压力大的反映,并有利于该问题的解决。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这两个规律,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就业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用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求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因此,面对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困难,我们只有重视、坦承矛盾,才能真正克服困难。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中国的经济,希望和困难并存,但中国经济的希望将始终大于困难,说明希望是矛盾的主要矛盾的、是主流、重点,而困难是支流、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所以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看到希望是主流,又应看到困难的存在,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解析】本题以经济下行与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是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矛盾观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审题,根据设问确定知识限定范围是社会历史观的知识,可以据此回忆课本相关理论,比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等知识。其次始终围绕设问方向分析,不能偏离主题,设问的方向是“稳增长、保就业”政策的理论依据,此政策属于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就可以考虑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此政策围绕经济发展展开的,可以考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也可以考虑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此政策关注就业,人民生活水平就可以考虑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等知识。
(2)本题考查矛盾的观点,设问指向“我们正视困难、坦承困难,恰恰表明我们有决心克服困难,有能力战胜困难,中国经济的希望将始终大于困难。”的论述的合理性。回答合理性的问题,也即是回答某某政策或者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最近几年高考频繁出现的设问方式,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矛盾观的知识主要包括:矛盾的对立统一、普遍性、特殊性、主次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等;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