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福建省永安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复制链接]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在对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挖掘中,专家根据出土的一组漆器屏风,推测是皇宫贵族使用的,墓的主人一定是皇室。最后,出土的两万余件文物证实了该墓主是汉废帝刘贺。这表明

①人们可以通过主观推测证实历史真相     ②发展认识是人类实践的目的

③人们可发挥主观能动性探寻历史真相     ④文物遗迹是探究历史的依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有一种内涵颜值叫“主要看气质”,有一种魂飞魄散叫“吓死宝宝了”,有一种励志情怀叫“洪荒之力”。每一热词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了:

A. 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题目】“当这个世界连最后一滴干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了,钱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是电影

《美人鱼》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下列表述与该台词哲学寓意一致的有                    (   )

①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②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③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④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岷江获得,而明年无兽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基于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对未来发展态势的科学预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十三五”规划对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做出了科学规划。下列对科学预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科学预测能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②科学预测的结论仍需要接受实践检验 

③科学预测需要以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前提 

④官方预测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是科学预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实现人和物体之间“交流”,这就是物联网。物联网展示了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 ,有思想”。这说明

①物联网的出现模糊了物质与意识的范畴与界限 

②物联网的出现佐证了物质与意识是不可分离的

③主体和客体在认识活动中通过中介的作用以信息的形式相互影响   

④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同自然过程既联系又区别的自觉的社会过程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一项科学研究发现,如果让实验鼠在嗅到樱花气味后身体通电,使之对樱花气味产生恐惧,那么其后代即使未被电流击中,亦会对樱花气味产生恐惧。科学解释,恐惧记忆之所以被遗传,是因为后天因素改变了基因,使得存储在父代DNA中的遗传信息被遗传给了子代。至于哪些后天因素会改变记忆模式并遗传给下一代,仍是未解之谜。这表明

①后天因素促使生物遗传基因信息发生根本改变

②后天因素导致生物遗传基因的改变是有条件的

③人类对生物遗传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④未解之谜是人类不断深化探索活动的根本动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有学者说:我们应该允许自己的无知,也应该宽容别人的无知。之所以要承认和宽容“无知”的存在,是因为(    )

①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每个时代人的认识则是有限的

②社会实践会随着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而无限发展

③个体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单个人无法穷尽对世界的认识

④真理具有相对性,作为个人不可能正确认知世界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对于水,化学家关心水的分子结构,物理学家关心水的分子热运动。而孔子在水边由眼前的水流不息想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运动不已,感叹“逝者如斯夫”;老子则从“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得出柔弱刚强的一般结论。材料表明(  )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②哲学研究具体科学的本质和普遍规律

③哲学具有“反思”的特点               

④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信息时代,人们用“大数据”来描述和定义海量数据,“大数据”理念为我们看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即决策行为将日益基于数据分析做出。这表明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世界观是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C.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D.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7年经济工作,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意见》

①说明意识是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正确反映

②能动反映了当前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

③是来源于当前国家安全工作的社会实践 

④是生成加强国家安全意识的重要原材料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

A. 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B. 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

C. 人能反映事物,而动物则不能

D. 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红楼梦》中有许多包含哲学智慧的对联,如:“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等。饱含智慧的对联(  )

①能开启人的心灵,改造客观世界    

②是生活的艺术结晶

③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和直接现实性  

④源于作者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说明(  )

A. 思维与存在是同一性的    B. 说明了正确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

C. 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读图,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劳动在由古猿向人进化中起了决定作用。这说明(  )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具有一致性

②人类社会发展及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

③古猿向人的进化过程具有客观实在性  

④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节徽“中和”,以上下动感的炫丽彩条开放而合作地围护艺术节主标志,整体抽象为汉字的“中”,阐述了作为中华文明五千年发源地陕西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地位,节徽的中心是共享与发展、基础为合作与包容。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标志的这一设计体现了

A. 艺术作品来源于设计师的艺术想象力

B. 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突破规律的制约

C. 艺术节徽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社会现实生活依赖于艺术作品的反映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抢红包”是最近两年春节期间的热门话题,但事实上,社会各界对此存在一些争议:

●反方:冲淡年味 “抢红包”让商业活动冲淡了年味。

“抢红包”让很多人耗费了大量时间在网上.而忽略了过年的团圆氛围。对于老年人而言,当晚辈们无论吃饭还是聊天时,都低着头看手机,难免会让他们失落。

■正方:回归本质 

“抢红包”恰恰让过年的红包回归了本质。现在过年发传统的红包,往往几十块拿不出手,至少百元以上,这已成为一个不小的负担。网络红包这种形式很好,几块钱、几毛钱都可以,互不攀比,大家就是图个吉利,既增添了过年的氛围,也增进了亲友间的友谊,是好事。

运用认识论的知识,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角度分析,分析“抢红包”现象引发争议的原因。

 

【答案】认识具有反复性①从认识的主体上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立场、观点、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评价“抢红包”现象时,人们往往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看问题,从而形成不同的观点。

②从认识的客体上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抢红包”这一现象的出现时间比较短,影响了人们对其性质和作用的认识。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能把握“抢红包”的尺度,不分时间、场合“抢红包”,冲淡年味并引发争议是不可避免的。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认识论的知识,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角度分析 “抢红包”现象引发争议的原因。

“抢红包”现象之所以引发争议,是因为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上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立场、观点、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评价“抢红包”现象时,人们往往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看问题,从而形成不同的观点;从认识的客体上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抢红包”这一现象的出现时间比较短,影响了人们对其性质和作用的认识;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能把握“抢红包”的尺度,不分时间、场合“抢红包”,冲淡年味并引发争议是不可避免的。

[/jzsjiale_fold]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漫画《闭上眼睛就是天黑》中观点与下列选项中哪种说法的哲学思想一致( )

A. 气者,理之依也

B. 天不变,道亦不变

C. 物是观念的集

D.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出台。《纲要》中提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高、快、宽、大、亮等形象工程,沿袭先污染后治理、先规模后效益、先建设后规划的发展途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文明建设被严重忽略。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应该科学决策,正确履行职责。

依据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答案】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城镇化的建设,不能盲目求快、大等,要从当地实际出发,要遵循城镇发展规律,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等关系,关注生态文明等。

②要重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真正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③尊重规律客观性,按规律办事。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解析】本题要求依据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知识要求和问题要求都非常明确。推进城镇化建设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盲目求快、大等,要从当地实际出发,要遵循城镇发展规律,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等关系,关注生态文明等;城镇化的建设需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推进城镇化建设尊重规律客观性,按规律办事;推进城镇化建设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jzsjiale_fold]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针对不同群体的多种养老保险制度并存,不同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相互独立,不同地区之间相互割裂,使养老保险呈现“碎片化”状态。衍生出养老保险待遇不公平、制度运行不经济、基金收支不可持续以及转移接续困难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改革以消除“碎片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面对我国当前巨大的养老金缺口,我们的确应该未雨绸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抓紧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多个专家团队参与制定了多套改革备选方案。对于医务人员、教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应允许理性选择是否延迟退休;对于官员、公务员等,则应严格禁止延迟退休。

(1)请你写出与“未雨绸缪”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两个俗语或成语,并说明其哲学依据。

 

 

 

(2)我国养老制度改革的唯物论依据是什么?请你结合材料,说明在“延迟退休”方面怎样才能坚持从实际出发。

 

【答案】(1)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哲学依据: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2)依据: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延迟退休方面坚持从实际出发。应做到:①具体分析不同事物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做出决策: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尊重他们的意义,由其自身缺点是否延迟退休,而对公务员等则严谨延迟退休。②坚持从不同行业的要求出发,把握事物发展方向,制定合理政策。我国原有养老制度中存在问题,必须重新设计。

【解析】(1)本题要求写出与“未雨绸缪”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两个俗语或成语,并说明其哲学依据。

有备无患、防患未然、居安思危、审时度势:趋利避害等等。哲学依据: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2)本题要求回答我国养老制度改革的唯物论依据是什么。并请结合材料,说明在“延迟退休”方面怎样才能坚持从实际出发。

两个问题,一是唯物论依据,即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是回答怎样才能坚持从实际出发。要搞好顶层设计,制定合理政策;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

[/jzsjiale_fold]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自上世纪70 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计生政策始终处在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中,每一次计生政策的调整都顺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时间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与调整的重要事件

1982年9月

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

1982年12月

五届全国人大第五会议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写入宪法。

2002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施行。

2013年11月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2013年12月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

2015年10月

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

 

请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的过程的认识。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推动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从1982-2015年,从“一孩政策”到“单独二孩”再到“全面二孩”,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不断调整的过程是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本题要求请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的过程的认识。

实践是发展着的,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推动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从1982-2015年,从“一孩政策”到“单独二孩”再到“全面二孩”,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不断调整的过程是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jzsjiale_fol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