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

[复制链接]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G20杭州岭会LOGO由20根线条构筑桥梁,寓意G20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合作之桥、共贏之桥。桥梁线条形似光纤,寓意信息时代的互联互通。G20的“0”体现了各国团结协作精神,中文印章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英文CHINA相呼应。会徽的设计说明

①通过全新的技法使会徽设计符合人的大胆创作         

②利用线条和文字的重构摆脱现实反映世界之美

③善于把握创作的多种条件使素材得以合理利用

④能够利用事物的客观属性来满足自身创作需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振兴,最终取决于思想文化的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此必须

①倡导意识形态多元化,促进中外文明的交流和互学互鉴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③树立中华传统道德观  培养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捍卫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话语权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2017年3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在人员流动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区域以及留守妇女儿童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配备必要的设施,采取多种形式,提供便利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这些规定意在

①减轻农民的商业性文化消费的负担   

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

③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④满足群众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2017年4月12日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成功发射。“实践十三号”将在轨实现“东方红三号”B平台功能和性能指标考核,开展我国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业务试验,

探索星地双向高速激光通信技术及应用。“实践十三号”的发射及其试验

①说明了实践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提高了我国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能力

③佐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④表明了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源于认识的需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也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这说明

①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认识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和引导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当代检察题材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通过讲述鲜活的监督执纪案例引领社会思潮,充分展示了“正风”“反腐”所取得的积极成效,警示党员干部要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也进一步坚定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由此可见

① 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②一定的文化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③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文艺创作弘扬主旋律以凝魂聚气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合绿水青山相协调,人们对二者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三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启示我们

①将真理从谬误中剥离出来必须立足实践

②追求真理是个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过程

③追求真理是个认识—实践—认识多次反复循环上升的过程

④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去发展经济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而在文化资源的市场配置上,必须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而不是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

A. 文化具有其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B. 文化包含了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C. 市场对文化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D. 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把经济效益摆在首位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再添中国元素。在“二十四节气”的主题活动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有道理的是

①“春夏秋冬雨露霜雪”,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运动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②“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二十四节气是时令、气候、物候的规律,我们应该尊重

③二十四节气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④“冬至大如年”,冬至饮食习俗延续至今,传统习俗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影响最持久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为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精神,2017年1月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发函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的内容。改“八年抗战”为“十四年抗战”说明

①对抗战的认识应全面、完整地反映史实

②对历史的判断会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③历史事实在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得以证实

④获得对历史问题的正确认识是一个曲折过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黑格尔曾经用“密涅瓦的猫头鹰”说明哲学思想形成的特点、在他看来如果把“认识”和“思想”比作鸟儿在蓝天中翱翔,那么在夜幕降临时起飞的猫头鹰(哲学)的使命就是认识“思想”,认识“认识”。黑格尔这种观点

①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      

②认为哲学思想的形成需要反思

③认为精神和思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④把反思的对象看作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和“思想”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大国工匠》讲述了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充分发挥工匠精神,用他们的灵巧双手,精益求精地制造大国重器的故事。下列关于工匠精神说法正确的有

①历久弥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诠释和具体表现

②顺应时代,展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植根群众,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④凝聚理论,是我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近段时间,共享单车遍布城市大街小巷,成为人们新的出行选择。但私藏、破坏等“虐”车行为时有发生。骑稳共享单车,还需要共享精神。这是基于:

①文化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②文化对人们具有重要的塑造和教育功能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建共享

④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提升公民道德素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地名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比如泉州“甲第巷”将“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的唐代“开闽进士”欧阳詹的故事融入地名,给子孙后代以精神熏陶。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保护好、传承好、使用好这些有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老地名。这是因为老地名

①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能够与当代人生活及审美需求对接

②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引领着当地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③承载着丰厚文化积淀,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④营造了特定文化环境,集中展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下列说法能反映这一人才培养要求的是

A. 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B.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C.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D. 用人以德,唯德是举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新动能。“互联网+文化”行动的推进

①表明科技进步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重要因素

②提高了经济的文化含量,助推产业结构升级

③强化了文化与经济相交融、亦步亦趋的关系

④科技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材料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这一精神,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长征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丰富滋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材料二: 80年前的那场伟大远征,创造了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坚定执着顽强进取的伟大史诗。长征出发前,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其他根据地也遭受挫折,中国革命面临着方向和道路的选择。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趟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这是在血的教训和斗争考验中得出的真理。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基础上全党的空前团结、红军的空前团结。

实现中国梦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需要弘扬长征精神。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红军长征的历程,说明人类应该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题目】泱泱华夏,自古以来就是诗词的国度,诗词歌赋灿若繁星,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与喜爱:《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然而,多年来西学东渐,思潮纷起,物质至上的喧嚣湮没了古典文化的清雅,不少诗歌及诗人无可奈何地走向寂寥乃至没落,以至于有人感叹诗词不再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选手、嘉宾老师、主持人都成为了网红,围绕着诗词的各种热议掀起了诵读中华诗词的热潮,使观众在诗词的吟诵中,为传承中华文化、提振民族自信、发扬民族精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及契机。  

     当然,《中国诗词大会》目前多呈现于背诵、记忆的环节,也引起死记硬背的异议。然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诗词是最佳的文化启蒙,通过诵读中华诗词,重拾中华文化的精髓,探寻诗与远方。我们更希望从诵读延伸到创造,锐意创新,让植根于中华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在人们特别是孩子们的手中代代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1)请运用中华文化有关知识,批驳“诗词不再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观点。

(2)“有人认为中学生学习古诗词,无非就是背诵和为了考试”。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运用意识特点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3)某班同学拟举行“漫步诗林,浸润诗香”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为该活动拟出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每条20个字以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