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江西省宜春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复制链接]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是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2016年9月在贵州平塘竣工的FAST(全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FAST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这表明( )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
B.人们的实践能力依赖于认识工具的发展
C.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认识工具的发展是人类获得真理性发现的关键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女排夺冠,举国沸腾,“女排精神”又一次响彻中国,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下列诗句中与女排精神蕴含哲理具有一致性的是( )
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古往今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这启示我们对待问题必需( )
①发挥意识能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②做好量的积累,不断促进事物质变
③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摆脱规律的制约
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盘点2016,“厉害了word哥”、“洪荒之力”、“蓝瘦香菇”、“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各种网络流行语充斥着我们生活,也给我们增添不少乐趣。事实上,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从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说明( )
①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③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其物质原因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下列解释中,不符合如图漫画寓意的是( )

A.要学会在失败中成长
B.要在实践中追求真理
C.要宽容改革创新中的失误
D.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有人说:“那座山在那里,即使你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山还在那里,实实在在存在。”拜恩的吸引力法则认为“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过去思想的结果。”这两个观点分别属于( )
A.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钱学森带研究生,一开始不上专业课,而是让学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矛盾论》《实践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经考核合格后才开始学习专业课。这样安排学习顺序的哲学道理有( )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能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学好了哲学就能学好其他具体科学
③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④真正的哲学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近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了《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上海和浙江先作为高考改革制度的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将在全国推广,这样做是基于( )
A.认识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规律
B.实践的目的在于获取真理性的认识
C.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在试点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才是真理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问“时间都去哪儿了”,德国著名大学研究发现,年龄在20至59岁的人普遍感到无法在既定时间内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做事的时间不够,就容易产生时间过得快的错觉。这一研究成果印证了( )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运动与物质密不可分
D.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为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精神,2017年1月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发函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的内容。改“八年抗战”为“十四年抗战”说明( )
①对抗战的认识应全面、完整地反映史实
②对历史的判断会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③历史事实在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得以证实
④对复杂历史问题的正确认识往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2016年9月25日正式“睁开”了它的观天巨目。借助这只巨大的“天眼”,科研人员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这说明( )
①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可以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
②“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可以逐步解开自然之谜
③人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④真理性认识对人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互联网+”是指以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等为代表的互联阿技术在现有产业扩散、应用和融合的过程。2016年以来,全国各地纷纷推动“互联网”与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等资源对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 )
①科技的进步不断改变着联系的具体形式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不断取代自在事物的联系
③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不断创造新的联系
④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挥联系的积极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习近平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从哲学上看,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
①占据着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
②正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因和规律
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
④能为各项工作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8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路上留下脍炙,人口的名句,彰显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今天,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长征路上仍然需要这种精神。从哲学上看下列说法与材料意思相近的是( )
①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
②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
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题型:综合题 ※难度:困难

【题目】在上世纪60年代末,常用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已经失效,但疟疾患者却在持续增加。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将目光转向了传统中草药学,发现了植物青蒿中的提取物有疗效。历经380多次实验,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12%﹣40%.后来,他们从西晋葛洪“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中得到启发,利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经过191次试验,终于成功分离出抗疟有效成分达到100%的青蒿素。如今依托人工化学合成技术,青蒿素已实现批量生产,上亿人因此而获救。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屠呦呦团队研制青蒿素的过程中,你领悟到哪些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道理。
(2)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你打算如何向屠呦呦团队学习,为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做出贡献


题型:探究题 ※难度:困难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材料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总的原则是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实现尊重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分析更加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央决策的正确性。


题型:探究题 ※难度:困难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天文气象历法。它是中华民族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与农事活动的关系,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虽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但由于它能反映农时季节,便于人们安排农事活动,便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各地在应 用过程中,结合本地区气候情况来安排农事,充实和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使二十四节气在各个地区都得到了灵活的应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和世界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有专家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希望有更多的文化产品申遗成功,避免某些发源于中国的文化遗产被他国“抢注”。
(1)结合材料,从唯物论角度,说明“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究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3)“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只是其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它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应是全体中国人长期、艰巨、共同的任务。请你为“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利用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