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灾情发生之后,各地政府积极组织民众根据各地险情特点有针对地积极投入救助工作。
②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但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政府针对灾情积极开展救灾,对民众转移安置,生活救助。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全国人大委员会在深入了解,征求民众的基础上,修改了25 部法律。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现了法律条文中与时代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加以修改。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法律的修改和完善推动了国家改革和发展,并为之提供了法律依据。
(3)答案示例: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念看问题。当今世界各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要求各国之间加强交流合作。
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通过构建合作共赢、分享发展机遇的新型国际关系,有利于各国加强交流和合作,从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③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对整体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作为当代国际社会的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建立合作共赢、分享发展机遇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一做法符合时代主题和发展潮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解析】本题以政府救灾、法制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唯物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政府做法所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属于体现类试题。“体现类”题目的要求是:抽象出设问指定的材料内容所联系的理论知识,实现材料内容与相关知识的正确联结,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解答这类题目可采用“定点—透联—作答”的三步解答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透联、作答。辩证唯物论的知识主要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是如何体现的。
(2)本题考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法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属于体现类试题。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解答时首先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然后结合材料加以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统一。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题设问指向请运用《生活哲学》中联系的观点,论证我国致力于构建合作共赢、分享发展机遇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必要性。可以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