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人倒了咱不扶,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充满正能量的央视春晚小品,引起了国人的共鸣。小品《扶不扶》之所以能引起国人共鸣,是因为( ) ①优秀文化能给人以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②优秀的文化作品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④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C 【解析】《扶不扶》小品之所以能引发国人共鸣,是因为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给人以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导人们前进的旗帜,并由此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①④适合题意;文化影响人,但不能起决定作用,②错误;题肢③说法错误,应该是优秀文化;故本题答案选C。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儒学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和儒家文化传统被西方世界称颂并吸收利用,儒学现在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从文化角度看,儒学能从中国走向世界,是因为( ) ①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②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D 【解析】①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儒学能从中国走向世界,是因为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同和普遍规律,同时是因为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入选。②④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设问要求儒学能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原因,在于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而不是因为存在差异,也不是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故排除。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某学者指出,既然不能强制人“关掉电视”,那么要摆脱天生娱乐化的电视媒介的控制,唯一有希望的方法是学校教育。通过教育教会学生主动疏远某些信息形式,让学生懂得不能“用笑声代替思考”。这说明( ) A. 教育对人的教化与培育具有重要作用 B. 在抵制“泛娱乐化”的问题上,教育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C.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D.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某学者指出,既然不能强制人“关掉电视”,那么要摆脱天生娱乐化的电视媒介的控制,唯一有希望的方法是学校教育。通过教育教会学生主动疏远某些信息形式,让学生懂得不能“用笑声代替思考”。这说明教育对人的教化与培育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且适合题意;B否认了教育的作用,说法错误;C D正确但不适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中存在着与传统制造业类似的现象——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只能做贴牌加工,或仅仅出口文化“零件”和“素材”。要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必须( ) A.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 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 D. 彻底改变传统文化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B 【解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只能做贴牌加工,或仅仅出口文化“零件”和“素材”。要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必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B适合题意;A、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做法过于绝对,排除。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题目】唐代著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他有一幅斗牛图,画得非常生动,被人们视为珍品。有一次收藏家把这幅画拿出来晒,一个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藏主问他何故,他说:“牛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绝不会翘起来。这画上的牛尾巴翘得像根竖起来的棍,叫人不由得发笑。”这位画家的失误说明( ) A. 实践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B. 艺术不允许夸张 C. 艺术必须与社会生活一模一样 D. 艺术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藏主问他何故,他说:“牛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绝不会翘起来。这画上的牛尾巴翘得像根竖起来的棍,叫人不由得发笑。”这位画家的失误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A适合题意;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B、C是错误的;D揭示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但不适合题意。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广大青少年喜爱的歌曲《中国娃》中唱到:“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汉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D 【解析】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通过以上分析发现,②③④均是正确的,①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汉语成语包含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密码,更传递了中国人千百年锤炼留下的处世哲学及世界观。这主要反映出中华文化( ) ①源远流长 ②博大精深 ③具有包容性 ④具有地域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A 【解析】汉语成语包含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密码,更传递了中国人千百年锤炼留下的处世哲学及世界观。这主要反映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②适合题意;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也有地域性,③④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帝企鹅日记》《海洋》等国外纪录片频频登陆中国影院,并以瑰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刻的人文关怀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让中国纪录片逐步国际化,中国纪录片人一直在努力。央视纪录频道正在以每年面向全球播出3600余小时的节目总量,打造着中国最大的纪录片播出平台,先后聘请雅克·贝汉、伊夫·让诺、史蒂夫·伯恩斯等8位纪录片大师为顾问。此外,央视纪录频道与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Discovery,英国的BBC,法国国家电视集团,日本的NHK,韩国的KBS等机构都有一系列的合作计划。 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前提一定是坚持其本土价值和中国市场,在这个前提下国际化才有效,否则就变成完全欧美的观点,丢失了最本质的东西。《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与走红就是明证。目前,《舌尖上的中国》已被译成多种语言文字,销售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美国和欧洲一些大国。 (1)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纪录片该如何走向国际化。 (2)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将纪录片推向国际市场?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过程中,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与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中,实现文化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将纪录片推向国际市场,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将纪录片推向国际市场,有利于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解析】本题以国外纪录片频频登陆中国影院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我国纪录片该如何走向国际化,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可以从文化创新、文化交流传播的角度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中,实现文化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与传播手段的创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过程中,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2)本题考查文化生活角度,设问指向我国为什么要将纪录片推向国际市场,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可以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具有多样性、在交流中传播等角度分析,并注意结合将纪录片推向国际市场分析意义。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材料一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的理念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强调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 材料二 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旨在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 2016年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我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以倡导全社会的读书之风。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社会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家注重“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理论依据。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倡导全社会的读书之风。 (3)请你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加快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我国“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有利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④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倡导读书之风,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倡导读书之风,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自觉服务人民,促进社会和谐。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举办读书活动、倡导读书之风,可以使人们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 ④文化塑造人生。举办读书活动、倡导读书之风,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 (3)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我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以倡导全社会的读书之风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和意义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文化的社会作用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国家注重“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理论依据,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文化的作用主要从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等角度思考;并注意结合材料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 (2)本题考查我国为什么要倡导全社会的读书之风,实际是考查文化的作用和意义。主观题回答文化的作用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三是文化与综合国力(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四是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