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只答出第一句得1分,答出第二句既得2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我国所处阶段的基本国情、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基本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
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结合起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答上任何一句皆可得3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答第一句得2分,答出第二句得3分)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4)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中发展的。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立足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答出一句得1分,共2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保证。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答出一句得1分,共2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④文化创新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5)①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从人类命运与国际环境和国际秩序的联系中,采取措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采取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会进一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1)①审设问-1问;②审几分- 分;③审对象-主体关键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论断,客体关键词是认识;④审实质-认识类,运用运动与静止的知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⑤审材料-a、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b、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⑥答案的组织务必三要素结合:材料+结论+知识的模式组织内容,可以用①②③④等表达逻辑性,无逻辑地罗列知识的做法是错误的。
(2)①审设问-1问;②审几分- 分;③审对象-主体关键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客体关键词是启示;④审实质-认识类,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启示我们新时代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得结合本国的实际也就是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其次在推进过程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⑤审材料-a、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b、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⑥答案的组织务必三要素结合:材料+结论+知识的模式组织内容,可以用①②③④等表达逻辑性,无逻辑地罗列知识的做法是错误的。
(3)①审设问-1问;②审几分- 分;③审对象-主体关键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客体关键词是理论依据;④审实质-认识类,依据材料二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分析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理论依据,可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认识过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⑤审材料-a、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b、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⑥答案的组织务必三要素结合:材料+结论+知识的模式组织内容,可以用①②③④等表达逻辑性,无逻辑地罗列知识的做法是错误的。
(4)①审设问-1问;②审几分- 分;③审对象-主体关键词你,客体关键词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④审实质-认识类,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和“文化创新”的知识,可结合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创新的意义等展开论述;⑤审材料-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b、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和作用;⑥答案的组织务必三要素结合:材料+结论+知识的模式组织内容,可以用①②③④等表达逻辑性,无逻辑地罗列知识的做法是错误的。
(5)①审设问-1问;②审几分- 分;③审对象-主体关键词运用联系客观性的知识,客体关键词是分析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由;④审实质-原因类,可结合处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等展开论述;⑤审材料-a、中国梦和世界各国人民明显想通;b、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包容互惠,和而不同,兼收并蓄;C、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⑥答案的组织务必三要素结合:材料+结论+知识的模式组织内容,可以用①②③④等表达逻辑性,无逻辑地罗列知识的做法是错误的。
| 运动 | 静止 | | | | | | |
区别 | 含义 |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 | | | | | |
状态 |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 | | | | | |
联系 | ①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 | | | | | |
特别提示 | 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或不可知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 | | | | | |
原理内容 | 方法论要求 | 错误倾向 |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无论想问题还是办事情,都必须以尊重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为前提,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 要把尊 重客观 规律与 发挥主 观能动 性有机 结合起 来 | 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
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才能认识和把握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否则,只能做规律的奴隶,受规律奴役 | 尊重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原理 | 方法论 | | | | | | |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 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 | | | | |
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 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 | | | | | |
| 正确理解 | 认识误区 | | | | | |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 | | | | |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 | | | | | |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 | | | | |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 | | | | | |
真理的特点 | 客观性 | 真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客观性 真理是绝对的,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 | | | |
条件性 | 真理是相对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 | | | |
具体性 | 真理是相对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 | | | |
| 理解 | 原因 | 方法论 | | | | | | |
反复性 |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 | | | | | |
无限性 |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 | | | | | |
上升性 |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 | | | | | |
| 继承 | 发展 | | | | | |
区别 | 原因 | 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健康的内容,同时具有消极的、落后的成分 | 随着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也应随着社会生活而变化 | | | | | |
态度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 | | | | |
做法 |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析其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改造或剔除 |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 | | | | |
联系 | 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