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保护古村落有利于人们感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认识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村庄寄托乡情乡思,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
④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有利于文化多样性发展。
(2)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或剔除。
②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才能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解析】本题以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原本乡土文化气息浓重的古村落逐渐出现“空心”现象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本题设问指向我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保留村庄原始风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意义,属于意义类的主观题。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解答时认真解读材料有效信息:从物质层面上,原始村庄属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属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属于文化遗产;从精神层面上,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
(2)本题知识限定明确,考查文化的继承性与发展的知识,设问指向应如何“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属于措施类试题。通过解读设问看出,保留原始村貌要有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然后分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