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4分)因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同的人对于端午节和清明节的问候语的使用出现分歧。(4分)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一部分人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待传统节日,使传统节日被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所以产生了认识上的分歧。(4分)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3分)端午节和清明节“互祝快乐”,在一定意义上曲解了传统节日所蕴含的风土人情和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2分)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既保留了基本特征,其基本内涵又可以因时而变。(3分)传统文化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应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2分)
(3)岁岁清明,缅怀先人,寄托哀思。(2分)年年端午,纪念先贤,莫忘报国。(2分)(围绕清明节和端午节文化内涵回答即可)
【解析】(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产生上述分歧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认识论的角度,然后还要注意本题审问中的上述分歧是什么。根据材料可知,所谓的分歧指的是清明节、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的问题,因此考生明确了范围之后,可以从人们的认识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探究材料中两种观点的合理性,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的是,本题不是就一种观点进行说明,而是要求考考生说明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因此对于第一种,考生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特点中的鲜明民族性、传统文化的作用的角度进行说明;对于第二种观点,考生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说明即可。
(3)本题以某地组织以纪念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座谈会为话题,要求考生就挖掘清明节和端午节文化内涵拟出发言提纲,属于探究性解答题,比较开放。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围绕主题;二是要注意每条提纲的字数要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