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①必须了解和尊重客观实际情况。材料中我们治水必须从我国的水多、水少、水脏的实际情况出发。②必须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严重,这是不尊重客观规律的结果,而定水策正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③必须重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定水策必将推动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④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水多、水少、水脏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定水策、兴水利,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自身。
(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雾霾造成的危害引导了人们探究雾霾的成因,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雾霾气候问题的出现推动人们反思生产生活方式。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低碳生活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具有改善作用,必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解析】本题以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环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题考查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简要说明我们如何才能取得治水事业的成功,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识,问题指向是简要说明我们如何才能取得治水事业的成功,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应侧重于从方法论层面组织答案:即治水成功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
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问题指向是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属于原因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等方面来分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