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步检测训练习题

[复制链接]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载有城市文脉的建筑被一个个推倒,城市变得千城一面,城市特色逐渐消亡;霓虹灯铺天盖地,城市文化消失殆尽。”对此,从文化角度告诉我们,城市建设发展要

①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

②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弘扬前人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

③保障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④结合本地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

A. ②④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②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在里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主办方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为现场观众奉献了一场用灯光和3D技术介绍巴西的视觉盛宴。从热带雨林中的土著人乐土到大批移民到来后的民族大熔炉,巴西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自己的多元文化,而桑巴节奏和摇滚、流行音乐、波萨诺瓦又将巴西人的快乐传递给每一位观众。开幕式的成功说明(  )

①凭借一定的物质载体能更好的促进文化的传播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各民族文化差异是由各民族历史不同造成的

④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交流借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知,我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剧的形式在纽约上演,也为美国观从所欣赏。这些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这说明

①文化的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

②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

③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2015年9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中提出:中国将设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同各国一道研宄和交流适合各自国情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指出我们同住地球村, 但地球不会因为成为“地球村”而拥有完全一致的价值观。这说明(    )

A. 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

B.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C.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性

D.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愈演愈烈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2017鸡年春晚既表达了中华民族喜迎鸡年的共同心愿,又体现了各民族欢度节目的不同特点;既体现传统文化的厚重,又展示了现代元素的精彩。这是一场源于生活、创新无限且深受观众喜爱的晚会。材料表明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文化,文化也通过特定的活动深刻影响着人

②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有利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

③春晚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④大众传媒通过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具有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民歌作为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之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历史积淀。为推动陕北民歌艺术的发展,陕西省第三届民歌大赛于2017年2月16日至9月17日举行,本次大赛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参赛者年龄、职业、唱法均无限制,同时鼓励创新、改编的歌曲参赛,分享民歌之美,感受民歌之趣,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举办民歌大赛

①能够更好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②动员人民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③借助大众传媒推动文化体制创新       

④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走红,这透露出一个信号:呼唤优秀传统文化回归是民之所需。《中国诗词大会》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升现代中国人生活和精神质量,跳脱出娱乐致死的窠臼,让荧屏综艺“玩”出了新内涵。这表明

①现代传媒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②挖掘传统文化的新价值能推动文化创新

③科技增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苗族“采花山”等民族节庆文化,蒙古长调、侗族大歌、苗族舞蹈等民族音乐歌舞,无不流淌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涓涓细流,同时也是文化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载体。文化扶贫需要保护、利用好民族历史文化,是因为

①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民族文化决定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方向

③民族历史文化是民族地区脱贫的物质财富

④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内地很多地方政府提出要大力开发当地的文化遗产,对此,有学者表示,“开发”是个野蛮的词,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对自己的文化遗产使用 “开发”一词,联合国用的是“利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用的是“活化”。 “开发”与“活化”文化遗产的区别在于(     )

①“开发”偏重于经济效益,“活化”重视文化的传承

②“开发”看到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活化”割裂了二者的联系

③“开发”是虚无的,“活化”是复古的

④“开发”可能破坏文化遗产,“活化”有助于在继承中发展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二十四节气”中遗的成功,让这项古老的中国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民俗学者指出“二十四节气”衍生出如‘咬春' 、‘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能够提醒人们尊重和亲近自然。中医提醒病人顺应节气进行调理生活和饮食,可以起到养生作用,如谷雨易护肝养脾。家长给孩子讲授“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和相关诗词成语,如“清明时节雨纷纷”。文化工作者绘制了科普、诗情和画意相结合的绘本,并将其制成动画在电视、网络平台上传播。社区和学校开展立春“迎春”“打春”,“谷雨”植树的民俗文化活动。

不过有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作为农耕时间制度的“二十四节气”是无法保护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所需要的不是保护,而是“再创造”。让这项古老的农耕智慧在现代都市化和工业化的条件下获得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借以安顿现代人的“文化乡愁”;将“二十四节气”作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内容,却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活化传承“二十四节气”、发展中华文化。

(2)“二十四节气”文化所需要的不是保护,而是“再创造”。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的知识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就更好地活化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社会各界对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大大增强,参与主体很多,总的势头很好。从重视传统节日,到传承家风家训;从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到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迅速走红,掀起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实践。近年来,格律诗词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已经引起诗界热议。

在国人对传统文化热情日渐高涨的情况下,因为社会多元化发展和网络传媒的良莠不齐,贬低、戏说、调侃传统文化的作品、段子时有出现,这些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已经影响到了我国文化的发展。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以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康地传承和发展。

(1)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格律诗词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

(2)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谈谈如何正确看待材料中我国目前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3)当下传统文化热潮涌动。假如你是某校高三(2)班学生,请为传统文化不仅热起来更要传下去提两条建议。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2月7日晚,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圆满收官。这档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节目,通过现场一百余位诗词达人之间的比赛对抗,带领全国电视观众,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以深沉隽永的独特气质,引领国民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升级,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为聒噪浮华的综艺市场注入了一股“清流”,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内容和信息量的诉求,缓解了社会的“文化焦虑”。此外,节目借助新媒体渠道碎片化、事件化、社交化的传播方式,使更多样节目信息在网络社群中扩散,放大了节目自身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

有专家认为,此类节目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字、诗词、历史等人文领域,形式基本停留在背诵、记忆层面,对文化内涵的发掘还不够深入,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不甚紧密。节目创作者应进一步在选题和具体表现手法上拓宽思路、锐意创新,努力寻找与现代受众的需求、认知以及知识结构相契合的内容,从而进一步发挥其文化效能。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赢得众多观众喜爱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说明应如何致力于推动文化类节目的创新。

(3)加入中央电视台为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请你提出两点建设性建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