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题目】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影响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今天,科学发展观提
出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思想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可见
A.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 哲学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C.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D. 哲学能够使我们正确对待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解析】
“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积极影响,这都强调了哲学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因此B项入选。A、C选项观点在材料中均没有反映,D选项只强调了“对待”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即只看到了认识世界的作用。故排除。
【题目】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 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C.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注意审题是逆向思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科学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故C项错误。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本题选C项。
【题目】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主要体现了
A.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揭示的是普遍的规律
B. 具体科学对哲学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C.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D.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此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的相关知识。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主要体现了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C项正确;A、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B项错误。故本题选C。
【题目】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两大阵营分别是
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 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
D.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派别。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哲学的两大基本阵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A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
【题目】我国明代后期的王夫之说:“气者,理之依也。”朱熹认为:“理生万物。”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
A. 都肯定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 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
C. 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
D. 前者属于唯心主义观点,后者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此题考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理生万物。” 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心主义观点,C项正确;A、B、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题目】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下列选项中与之最一致的观点是
A. “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B. “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黑格尔
C. “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D. “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陆九渊
【解析】本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B正确且符合题意;A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C D属于主观唯心主义,都与题意不符,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题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B.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水、火、气、土等形态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世界的基本规律
D.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关于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历史形态的表述中,ACD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近代形而上学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局限性)但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把物质归结为水、火、气、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项表述错误;但与题意要求相符;正确选项为B。
【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十九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的。回答题.
【1】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 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之所以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因为它
①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
②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可以 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④是“科学之科学”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A
【2】A
【解析】本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十九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的,故该段材料主要表明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故A选项入选。B选项错误,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C、D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
【2】之所以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因为它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故①②③选项入选。④选项将哲学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是错误的。选A。
【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①项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②项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具有科学性;它还是“改变世界”、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具有革命性。因而,它体现出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④项符合题意;哲学均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③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
【题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是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封闭的理论体系
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此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③④正确,①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②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题目】指出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事物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日月星辰
②马克思主义
③亭台楼阁
④工作计划
⑤动植物
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⑦工程设计方案
⑧电磁场
⑨法律和法规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④⑦⑨ C. ①②③⑦⑨ D. ②③④⑦⑨
此题考查物质的相关知识。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对除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共性的抽象和概括。日月星辰、亭台楼阁、动植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电磁场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属于物质范畴,①③⑤⑥⑧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法律和法规都属于意识范围,②④⑦⑨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题目】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正确的认识有
①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此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②③正确,④错误;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载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①正确。故本题选A。
【题目】据《天瑞》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那么“杞人”的错误在于不懂得
A. 物质决定意识
B. 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C.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D. 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此题考查运动的相关知识。“杞人”担心天地崩塌坠毁,身体没有寄托的地方,进而不能睡觉吃饭,这是因为“杞人”不懂得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认识的反作用等问题,A、C、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本题选B。
【题目】人们可以将一个生物的遗传物质定向地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从而获得人类希望的遗传性状,创造出新的物种。这说明()
A.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B.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C. 人们在规律面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
D. 规律具有主观性
此题考查规律的相关知识。人们可以将一个生物的遗传物质定向地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从而获得人类希望的遗传性状,创造出新的物种。这是人们在尊重生物自身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生物规律的结果。这表明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B项正确;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消灭或改造规律,A、C、D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题目】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
A. 夸大了物质运动 B. 否认了相对静止
C. 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D. 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解析】根据题意,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表明人们第二次踏进的河流与第一次踏进的河流已经发生了变化,看到了物质的绝对运动性,故D选项正确入选。其他选表述错误,本题选D。
【题目】就其根源来讲,意识是
A. 人脑的机能,来源于人脑
B. 物质的反映,来源于物质
C. 自然界的产物,来源于自然界
D. 社会的产物,来源于社会
本题考查的是意识。本题没有难度,只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就其根源来讲,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来源于物质,故B正确;A错误,人脑只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来源;CD只是阐明了意识的起源,但不是根源,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题目】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向背,最终决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这说明
B. 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C.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物质
此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向背,最终决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这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推动事物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是决定作用,B项说法错误;意识对物质的作用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起作用,因此是间接作用,不是直接作用,D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题目】中医有“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的说法。这说明
A.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C.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 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此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是指人的情绪会对人的生理器官产生影响,这表明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意识能动认识世界的作用,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未全部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D项说法正确但没有C项准确,排除。故本题选C。
【题目】“一个人经验越丰富,认识能力越强,处理问题就愈加全面深刻,而缺乏实践经验常常是犯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论断体现的哲理是
A.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B.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C. 要充分发挥思考的作用
D. 只要经验丰富,办事情就能达到预期目的
此题考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相关知识。一个人经验越丰富,认识能力越强,处理问题就愈加全面深刻,而缺乏实践经验常常是犯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论断表现人的主观因素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正确发挥。因此,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不符;材料未体现思考的作用,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夸大了经验的作用,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题目】原生态民歌唱法的形成,更多是劳动者在生活劳作中自然引发积累而形成的,它存在于劳作环境中。这主要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原生态民歌唱法的形成,更多是劳动者在生活劳作中自然引发积累而形成的,它存在于劳作环境中。这主要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B、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A。
【题目】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这说明实践是
A.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 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C. 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 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把握实践的特点。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是个人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群体性活动,同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规模水平不同,同过去相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类实践活动超出国家民族范围,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所以答案选D;ABC材料没有体现。
【题目】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自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对于这一观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①认为人的认识有两个来源
②否定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③承认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④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此题考查实践的相关知识。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自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混淆了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来源于实践。而获取认识的途径则有两个,一个是实践,一个是学习。①②是材料本身观点,不符合题意;③④是材料本身没有正确理解的观点,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题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A.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 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C.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此题考认识的检验标准的相关知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意为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实践的物质性特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A、B、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C。
【题目】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的共同点是
A. 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B. 它们都是一个知识体系
C. 客观事物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D. 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
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都属于意识,都是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C正确且符合题意;意识、认识、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不一定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AD错误;意识、认识、真理不一定是知识体系,B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题目】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 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 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 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 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试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不准确到比较准确再到准确的漫长过程,形成了多种认识,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两项与题意不符;选项D观点错误,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题目】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转化为谬误。这主要是因为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D.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试题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能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会转化为谬误。由此可见,B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真理是主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故A项表述不科学,故不能入选;C、D两项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
【题目】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A. 客观性
B. 能动性
C. 物质性
D. 主观性
此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的相关知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由于真理的反映内容和检验标准都是客观的,所以,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A项正确;能动性、主观性不是真理的基本属性,真理不具有物质性,B、C、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题目】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哈佛大学之所以强调“更要与真理为友”是因为
A. 真理作为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B. 真理能够直接转化为社会物质力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 真理作为一种正确的世界观,能够穷尽对事物的认识
D. 追求真理是学生成长的最终目的
此题考查真理的相关知识。由于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所以真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哈佛大学的校训之所以强调“更要与真理为友”是因为真理作为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A项正确;B项中“直接转化”说法错误,排除;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C项中“穷尽对事物的认识”说法错误,排除;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D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题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答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解析】这是学习哲学最基础的知识。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题目】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二者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此题考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设问要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二者的根本分歧是什么?”属于简答类试题。此类问题比较简单,考生在解答时,只需分别回答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二者的根本分歧即可,不需要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教育部通知,从2017年春季开始,在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中,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把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去。
史学专家根据大量史实研究发现:1931年9月18日发生在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承担起独立领导中国抗日斗争的壮烈使命并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英勇殊死的斗争,其他一些中国军队也在奋起抵抗;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爱国华侨也积极支持和参加抗战。中国人民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让中国人的物质、精神、鲜血和生命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此,“14年抗战”的概念更科学,过去“八年抗战”的概念仅是指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只是十四抗战中从局部抗战进入到全面抗战的一个阶段。
我们修正历史概念,不是记住仇恨,而是要呈现历史本来面目,客观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反映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特殊贡献和巨大牺牲,警醒日本右翼、维护世界和平;是为了让中国人民铭记血泪史、屈辱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斗争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增强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顽强奋斗、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根据材料,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教育部要求大、中、小学校教材一律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抗战”的主要原因。
此题以我国教育部修改大、中、小学校教材中有关抗战年限为背景材料,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相关知识。
设问要求“根据材料,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教育部要求大、中、小学校教材一律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抗战’的主要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分别从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由于30多年前的真理问题大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上述材料体现了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
本题要求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
要认真阅读材料,紧扣中心观点,抓住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改革开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随着中国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等关键内容,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等方面,说明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