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走班制”的评价不尽相同是因为认识受到各种条件限制。
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立场、观点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各地实行“走班制”的实践水平、条件是有差异的,而专家、学者等不同群体的立场、观点、知识水平等也有差异,所以对“走班制”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③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走班制”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人们对其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
(2)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推进“走班制”应结合社会、学校客观实际。
②在实践中发展真理,推进“走班制”要立足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③要用正确意识或科学理论指导“走班制”。
【解析】
本题以福建省的高考改革方案和“走班制”为话题,组织两个设问,检测学生对认识论相关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设问对知识限定明确,第一问难度不大,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较为简单。
(1)设问一要求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阐明不同的人对“走班制”的认识为什么会不尽相同?分析设问可知,不同的人对走班制的认识不同,即认识具有反复性,所以首先指出这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原因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然后分析主观条件的限制是什么,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客观条件的限制是指什么,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最后整合为完整答案即可。
(2)设问二要求运用哲学的有关知识,请就如何推进“走班制”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要求:语言简约、观点明确。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限定条件为“哲学方法论”,两条建议。要先提出方法论建议,然后再形成关于走班制的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