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先进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文化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文学艺术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要解释现实的社会问题。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开展书法展示活动,有利于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追寻和弘扬抗战精神,有利于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该中学开展上述四项活动的文化生活依据,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知识,问题指向是结合材料,分析该中学开展上述四项活动的文化生活依据,属于依据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转化为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来组织答案:根据材料“习近平主席的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感悟文化和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关键信息,可从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文化实践的主体的知识作答;根据材料“古典文学篇目和国家常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中华传统美德与礼仪等内容为重点”可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的角度作答;根据材料“书法展示活动,书写中华经典诗文”可从中华文化的特征和文字的作用的角度作答;根据材料“追寻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可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角度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