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①用机器人逐渐替代技术工人,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提升自动化生产水平,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也减轻了防疫压力。“机器换人”很大程度避免了疫情下用工荒的可能。
②机器人暂时无法全面替代劳动力,机器人无法完成抽象型任务,无法进行创新思考,不是所有行业都可实施“机器换人”。
③解决企业的用工难,政府应履行经济职能,健全法规,加强培训;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者转变观念,提高职业技能与素质。
(2)①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加强疫病防治,为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
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财政加快医院及医疗设施建设,加强基础工程投入,推进资源合理配置。
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通过减税、降费、增补贴等方式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引导投资,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解析】
本题以齐心战“疫”保民生,复工复产促发展,财政关键时刻办大事为材料背景,从《经济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试题分设两个小题进行考查。
(1)本题要求考生评析:有人认为,“机器换人”好处多多,完全可以解决企业的用工难观点。设问属于评析类主观试题,知识范围为经济生活知识。对于题中的观点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看待,既要肯定其正确之处,又要指出其不足之处。
考生可先指出该观点的合理之处。根据材料“推动‘机器换人’,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可知机器换人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提升自动化生产水平,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解决用工荒。
接着指出其不足之处。我们也应该看到机器换人的弊端。一是机器人暂时无法全面替代劳动力;二是可能导致大量失业。
最后进行总结。解决企业的用工难,政府应履行经济职能,健全法规,加强培训;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者转变观念,提高职业技能与素质。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说明财政如何在关键时刻办大事的。设问属于措施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财政。
根据材料“对确诊患者个人负担费用实行财政兜底、参加疫情防控的工作人员享受工伤待遇保障、对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的一线医疗卫生人员给予定额临时性工作补助、对紧缺医疗物资及防护设备进行采购等,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可见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
根据材料“各地财税部门陆续出台措施,通过减税、降费、增补贴等方式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稳定社会生产和就业”,可见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根据材料“加大扶贫投入力度,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引导资本、资源向战略关键领域聚焦”、“研究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财税支持政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集中资金支持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战役,推动生态建设”,可见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