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雾霾天气说明,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频频发生的雾霾天气,再次证明了以牺牲人的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念的错误性,提高了对生态建设的认识。
④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解析】
本题以生存环境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实践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圈定知识角度:主要是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作用,其中实践的特点涉及到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实践的能动性。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雾霾天气说明,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②实践的能动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具有能动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频频发生的雾霾天气,再次证明了以牺牲人的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念的错误性,提高了对生态建设的认识。
④认识的反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