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着眼于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关注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以现代社会的文化表现方式、传播方式、体验方式,让传统农耕文化活起来。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农民的伟大创造,激发人们对乡村文明的精神向往。以节为媒,寻找归属,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
(2)答案示例:
文化内涵
春节:春节指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女儿节或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意义:
以其古老的价值理念释放新的影响力,充分发挥节日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向往,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
【解析】
本题以“中国农民丰收节”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1)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设问范围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设问是“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农民丰收节应如何避免逐渐被淡忘的情况”,其次分析该设问,联系材料根据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结合材料“树立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是广大民众特别是亿万农民的期待”、“国农民丰收节镌刻着最鲜活的三农情怀印记,是礼赞亿万农民的卓著贡献、凝聚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扎牢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新民俗”等,从着眼于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关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文化形式的创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激发人们对乡村文明的精神向往;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的角度回答即可。
(2)本题具有一定开放性。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设问 “如果让你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你会如何介绍”,其次分析该设问,联系四大传统节日的知识整合答案,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