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世界各民族文化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具有特殊性;但它们之间也有共同之处。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尊重差异,和睦相处,不仅有利于自身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
(2)①辩证的否定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②充分肯定、大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其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土壤。③克服和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中腐朽过时的东西,消除其消极影响。④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提升文化的生命力,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与社会发展要求相协调。
(3)①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目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以化育知行为关键。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③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能充分发挥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的作用。
【解析】本题以传统文化和文化交流为背景,组织三个设问,检测学生对不同模块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设问对知识限定明确,第一问难度不大,第二问难度一般,第三问难度较大。
第一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世界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学习、借鉴的合理性。设问明确限定知识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类主观题。据教材可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不同文明是矛盾的特殊性,世界文明是矛盾的普遍性,然后展开论述即可。
第二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调用的知识是“辩证否定观”,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对于传统文化,要“扬弃”,即肯定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抛弃落后的过时的东西,加入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最后整合成完整答案即可。
第三问要求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述材料中学者观点的正确性。设问没有明确限定需要调用的知识,所以答此题的关键是分析学者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以习俗节庆为纽带,过好每一个传统节日,传承好每一个优秀传统习俗”,其理论依据是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加强认知教育,以化育知行为关键”,其理论依据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目的;“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其理论依据是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 辩证否定观 | 形而上学否定观 |
否定的动力 | 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 | 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
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 把否定与肯定绝对的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
否定同发展和联系的关系 | 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 否定是发展的中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