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为解决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的两难困局,A市提出了“生态补偿”的办法。
②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实践摸索,A市不断完善补偿办法、提高补偿标准。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市探索并不断完善“生态补偿”办法有利于解决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生态补偿办法切实可行,能够破解困局。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③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要求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建设生态文明,是尊重自然客观规律,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之举。
④自然界是客观的,要求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解析】
本题以“环境保护”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A市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举措。学生需要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包括四个方面的问题,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归宿。然后结合材料逐一进行分析即可。
(2)本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二,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把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本问属于原因类试题。解答这类题目要弄清试题的设问对所考查的知识范围的限定、设问所规定的试题的类型以及设问所规定的行为主体等方面。本问中学生需要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角度、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的客观性以及自然界的客观性等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