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
②不同的认识主体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们对乡村文化的价值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③中国乡村文化诞生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地缘和血缘为纽带、传统社会伦理为秩序的乡村社会,并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乡规民约、生活信仰、传统习俗、社会禁忌等非正式制度为基本内容的文化形态。它的内容丰富、复杂,而且在城市化推动下处于历史的变化之中,导致不同认识主体对其价值判断产生差异性。
【解析】
本题以人们对乡村文化的价值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认识论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人们为什么对乡村文化的价值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思考分析。解答时明确知识指向,调动运用具体知识,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同的认识主体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们对乡村文化的价值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