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卷(选修)

[复制链接]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题目】当我们仰望苍穹时,往往会惊讶于自身的渺小和宇宙的浩瀚。这种“惊讶”

A. 是对世界观的概括和总结    B. 可能引发人们思考世界的根本性问题

C. 是哲学产生的根本源泉    D. 是人人都有的哲学思想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题目】从古到今,各种哲学流派繁多,有些根本观点相同,有些根本观点完全相反,但无论哪种哲学,都是

①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的看法

④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到哲学时说:“哲学很重要,很多学问做深了,都会碰到哲学问题。数学是这样,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都是这样。所以科学家一定要研究一点哲学,要懂哲学。”科学家之所以要懂哲学,主要是因为(    )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D.哲学对具体学科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下列观点与之吻合的是

A. 存在就是被感知    B. 未有此事,已有此理    C. 气者,理之依也    D.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2018年8月1日,中国研究团队合成出全球首例只有1条染色体的“简版”酵母株,回答了一个生命科学领域十分基础而重大的问题。这进一步佐证了

A.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 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C. 认识世界是实践的目的

D.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阵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重视物质生活还是重视精神生活

C.对思维和存在哪个是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对立。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是 (   )

A. 客观实在性 B. 运动性 C. 相对静止性 D. 可知性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这首古诗所蕴含的哲理主要是

A. 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    B.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C.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 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题目】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作过科学的解释,其中“是”是指事物的

A.客观性 B.规律性 C.联系性 D.可知性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两句话揭示的哲学道理是

A. 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 要勇于承认矛盾,坚持两点论

C. 认识事物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D.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集中体现在

A.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B.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客观性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指出:“英文著作里关于二战期间中国作用的研究少的可怜。中国在抗击日本侵略和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的功绩不应该被尘封,这便是我写作《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二战》一书的初衷。”材料观点体现了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         

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A. ①④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②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题目】“在每个人的身上/阳光同样的明亮/在每个人的心中/阴影却有浅有深”。这反映了

A. 意识决定物质    B. 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C. 物质决定意识    D. 意识会影响周围事物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同一斤米,在炊妇眼中是几碗米饭;在制饼者看来是饼干;在酿酒商眼中又成美酒。一个人会是什么样的未来与命运,与自已对自己的定位与期待有着很大关系。这给人的哲学启示是

A. 要坚持超高定位与秉持唯规律是从相结合

B. 要坚持实事求是与发扬唯意志主义相结合

C. 要坚持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D. 要坚持大胆突破与创造、利用规律相结合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对右图漫画中“只有翅膀是不够的,还要有对蓝天的渴望”这句话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和主动创造性 B.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具有历史性

C.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D.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你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可以亲口尝一尝;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却万万不能试一试。《本草纲目》上写得清清楚楚:“砒,大毒也”。这表明(    )

A.有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有的认识来源于书本

B.任何认识都是在直接接触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

C.来源于亲身实践的认识比来源于书本的知识可靠得多

D.获得认识的途径不是唯一的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改革先锋袁隆平院土水稻梦想逐级攀,探索脚步不停止。由他主研的超级稻、巨人稻、海水稻、去镉稻等不断取得阶段性成功,这些新型品种的横空出世,一次次给世界带来惊喜。他的阶段性成功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

②真理可以在实我中不断被推翻被超越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1978年5月中央党校内部刊物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后来这篇文章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光明日报》公开发表。自此,一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全国展开。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为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之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A. 认识对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B. 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C.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了人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D. 实践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题目】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请回答下列小题。

【1】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蜿蜒腾越于蔚蓝色的海面上,大桥通车后,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将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形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工程的建设者在港珠澳之间

A. 建立了人为事物的联系    B. 建立了自在事物的联系

C. 建立了多样的客观联系    D. 建立了固有的本质联系

【2】为了不影响30吨级的航道,建设者建成了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这是迄今世界最长、埋入海底最深、单个沉管体量最大、设计使用寿命最长、综合技术难度最高的沉管隧道。建设者的活动

①反映了实践活动的能动性

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③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

④能够推动原有认识向前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近年来,微信公众平台上“政务微信”异军突起,国家各部委办局、各省市地方政府以及各部门纷纷涉足,“政务微信”成为政府发布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和官民沟通互动的一个重要平台。这表明(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C.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题文)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为五天):“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坏户;三候水始涸”。这意味着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三候”现象表明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认识和观察事物应基于人的主观需求

④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腾讯树立“大微信”观念,专注于连接能力的平台,并将平台开放给第三方接入,和第三方一起建造基于微信的人和服务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连接人、连接企业、连接物体的企业愿景。这体现了其(    )

A.改造规律,突破陈规与陋习 B.立足理论,促使诸多问题的解决

C.正确认知,决定事物的进程 D.综合思维,实现系统结构的优化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题目】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在量变的过程中,事物所处状态是( )

A. 发展中断    B. 显著变动    C. 相对静止    D. 非连续运动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题目】在高中的政治学习中,“错题整理本”是一种重要学习工具。错题整理不仅是把错题收集存档,更是让学生在一道一道的错题整理过程中,分析错题的原因,总结做题方法,积累做题经验,长期坚持有利于降低错误率,提高做题的能力和准确性。这说明:(    )

①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要坚持适度原则

②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推动发展

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学习要持之以恒

④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题目】2018年9月23日,一位黑龙江的大爷在超市使用现金付款时被拒,事件引发网友热烈讨论。有网友认为,在手机支付日益普及的今天,适当保留一些必要的“旧窗口”“老方式”非但不是落伍,反而是一种谨慎和理性。该网友的观点

A. 秉承了传统,是一种守旧

B. 联系了实际,坚持着适度

C. 否定了创新,是一种背叛

D. 看到了不足,蘊含着发展


题型: ※难度:一般

【题目】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由此,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对“三角形内角之和”的认识历程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题型: ※难度:一般

【题目】    材料一:201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于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材料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严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仍具有巨大潜力,我们一定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指导下,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力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说明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2)结合材料二,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有关知识,谈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题型: ※难度:一般

【题目】    徐州地铁1号线(Xuzhou Metro Line 1),是中国江苏省徐州市第一条开工建设的地铁线路,于2014年2月13日开工建设,一期工程于2019年9月28日开通运营,这标志着徐州正式迈入了“地铁新时代”。这一盛事引起了某校高二(1)班同学的关注,展开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建设历程)

我市于2002年启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专题研究;2006年开始酝酿城市交通轨道交通建设,2011年完成首轮线网规划编制,2013年第一轮建设规划获批,2014年1号线开工建设,5年来,在100余家单位上万名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1号线顺利实现“洞通”“轨通”“电通”“综合联调”“空载试运行”“工程竣工验收”“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等重大里程碑节点目标,1号线的开通,将带领徐州正式步入“地铁时代”,徐州市民将享受更加便捷的现代化生活,徐州市“大交通”格局优势更加彰显。

(1)徐州地铁的建设过程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点?

(思维碰撞)

徐州地铁项目的地连墙距苏北第一高楼苏宁广场围护桩最近处距离仅有0.9m。地下环境则更为复杂。基坑上部2-10米是徐州特有的老城杂填土层,土质疏松易垮塌。基坑下部是灰岩、溶洞等喀斯特地貌,富含承压水,在施工中易造成桩位倾斜,带来隐患。彭城广场站坐稳史上“最难车站”的称号。

(2)有人说:“徐州地铁的建成表明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请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对此进行简要评析。

(落实行动)

徐州地铁建成后,人们就如何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展开了讨论。以下是市民们的观点。

选择地铁出行,因为地铁站点稳固、到站时间稳定、速度快、容量大。

选择出租车出行,因为出租车招手即停、比较方便,特别是和老人孩子一起出行的时候,比较适合。

选择共享电单车,因为共享电动车方便、便宜、解决最后3-10公里。

选择公交车,因为公交车站点等车、时间稳定、容量大、费用便宜。

(3)请你为市民如何选择出行方式支招,并各写出一个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依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