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国在不同的时期启动民法典的立法工作,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国几次启动民法典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取得预期结果,到2020年民法典最终获得通过,说明人们对民法典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民法典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修改了民法总则草案中的一些内容、新增部分内容,坚持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
本题以民法典的编纂历程为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本题知识范围限定“认识论知识”,设问要求回答“阐述我国探索民法典的历程”,属于体现类主观题,需要根据材料整合信息,联系课本知识组织答案。
材料中,我国四次启动民法典的编纂工作,可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材料中,我国多次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直到2020年获得通过,可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不再保留计划生育的有关内容,新增离婚冷静期”,可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