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答案示例一:赞成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网络新词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要因时而变,传统的汉字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网络新词能帮助人们更便捷也更有趣的交流。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网络新词是对中国汉字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有利于促进汉字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答案示例二:反对①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网络新词严重影响了词义句意的表达,不利于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②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网络新词是对传统汉字文化的一种亵渎,不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利于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③网络新词是对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曲解和不尊重,容易导致“历史虚无主义”,也不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评分说明:可任选其中一个观点,若两个观点都答的则取其中一个答得较好的观点,但不重复给分)
(2)①原因: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具有差异性。由于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就会对网络新词的使用产生不同的认识,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人的认识受到主客体因素的制约,使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存在差异是必然的。
②必要性:实践发展的需要,网络新词的出现和商业化应用,要求人们正确评价其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利弊、经济社会的影响,以获得正确的认识,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发展的需要,对网络新词的出现和使用产生了认识差异,同时存在语言规范、文明等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研究,不能忽视和漠视,需要进一步检验和发展对于网络新词的认识。
(3)答案示例:在传承汉字文化的基础上,处理好汉字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尊重汉字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对网络语言兼容并蓄,在规范的前提下,以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尊重语言文字,坚持文化自觉,涵养民族文化底蕴。
【解析】
本题通过网络热词的使用出现的争议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等相关知识。本试题考查考生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与综合性。
(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赞成还是反对使用网络热词。解答本题需要考生从赞成或者反对任选一个方面进行作答即可。如果赞同使用网络热词,则需要运用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要因时而变以及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等相关知识给出确凿的依据。如果反对,则需要运用汉字的重要性以及规范使用汉字的意义等角度加以分析。
(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人们对网络新词的使用存在不同看法的原因,并说明正确看待网络新词问题的必要性。本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小问题,考生在实际作答中需要一一进行分析,切记不要混在一起作答。针对原因方面,考生可以考虑从认识产生差异性的原因角度进行分析。针对必要性方面,可以考虑从实践以及认识发展的需要的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3)本题要求考生就观点网络新词的推广和使用需谨慎,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对网络语言兼容并蓄,在规范的前提下,以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尊重语言文字,坚持文化自觉,涵养民族文化底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