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为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国古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寻找规律,这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中国人通过观察,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提出“二十四节气”理论,这反映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二十四节气”对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体现了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①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做好“申遗”工作有利于加强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增强对中华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自豪感。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要努力推动中华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③自觉投身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提高人民群众保护中华文化遗产的参与意识和自觉性,采用多种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④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中华文化遗产在内容与形式上积极创新,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中推进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3)①将“二十四节气”文化制作成电影、舞台剧等对外进行宣传,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②多种形式展现“二十四节气”文化中蕴含的自然界运动规律性,警示人类要尊重自然。③挖掘“二十四节气”文化中民族节日和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析】本题从哲学角度考查意识的作用;从文化生活角度考查如何保护中华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意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的知识是文化遗产、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作用的知识。
(1)本题要求考生用“意识的作用”的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存在的合理性,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意识的作用的知识,因此考生可以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角度回答比较扣题。
(2)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如何保护中华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涉及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投身文化实践、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等知识。
(3)本题要求考生针对“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的现状,提出两条增强“二十四节气”社会影响力的建议,比较开放。考生书写建议时要紧扣增强“二十四节气”社会影响力这个主题,言之有理,言简意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