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①农村的传统生产方式制约了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影响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②生态文明建设中缺少城乡统筹,存在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现象,导致农村垃圾处理新问题日趋突出。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村民落后的生活习惯和观念也制约着乡村环境建设的进程。
(2)内容要点: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甲、乙两村为了更好满足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都积极探索多种方法建设乡村环境。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甲、乙两村因主客观条件不同,选择了不同的垃圾处理措施。
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乡村环境建设中,两村都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
(3)《环境建设村规民约》示例:
示例1:回收物宜集中,秸秆还田莫焚烧; 示例2:家禽畜莫乱跑,干干净净环境好;
示例3:家门雪自己扫,村民自治作用高; 示例4:好干部示范勤,村民素质节节高。
村规民约制定通过的基本程序:①“村民”;②“村民委员会”;③“村民会议”;④“政府”
【解析】
本题以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为背景设题,考查《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中的农业生产、城乡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价值观等有关知识,题目新颖,综合性较强。
(1)通过审设问明确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两大知识模块作答,但未再明确设定作答范围,因此需要重点从材料中提出有效信息,再调动和联系所学知识。首先明确设问中所提到的“乡村环境建设中的痛点”是什么,总结材料看,“痛点”指的是乡村处理垃圾方式传统,很多村落仍没采用垃圾分类处理的方式,农业生产造成大量垃圾,城市垃圾输送到农村。进而,对这些“痛点”进行归因,农业生产制造大量垃圾是因为农业生产方式传统,未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城市垃圾输送到农村污染农村,是因为城乡未实现统筹规划,城市未能有效反哺和支持农村发展;农村垃圾处理方式传统、未采用垃圾分类,是因为村民生活观念落后,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按照此思路进行分析,最后组织答案作答。
(2)通过审设问明确作答范围限定在价值观的知识,结合材料中甲乙两村的实践行为,体现的价值观的知识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3)本题为开放型问题,首先明确本题分成两小问,第一小问仿写两条村规民约,需要紧密结合生活,体现时代要求和新发展理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注意字数限制;第二小问要求运用民主管理的知识,分析村规民约制定的过程:第一步,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乡村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第二步,发动村民广泛讨论、提出意见,拟定出村规民约草稿,上报村民委员会;第三步,将形成的草稿提交村民会议集中讨论,总结问题,及时修改体现民意,并由村民会议表决通过;第四步,公布已经形成的村规民约,交给村民委员会和村民监督执行,并上报当地乡镇政府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