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措施。教育能培养德智体美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教育是国之计。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获得文化知识,增强劳动技能,因而教育是民之生,影响当下。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能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因而教育关乎未来。
(2)①这一观点说明人民是文化自信的根基。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中国人民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创新的主体。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可以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进而增强文化自信。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自信的彰显,也要通过人民来实现,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力,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文化自信,归根结底,要通过人民的具体行动来实现,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华民族才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解析】
本题以高考制度恢复四十年来,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为背景,组织两个设问,检测学生对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核心素养。设问对知识限定不够明确,两问的难度都较大。
(1)设问一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的理解。设问的关键词是“教育”,考查教育地位、作用等相关知识。《文化生活》中关于教育的论述较多,需要结合材料取舍。首先,从“教育是民之生”即教育对人的影响角度分析,可以从教育是文化传播途径的角度说明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获得文化知识,增强劳动技能,因而教育是民之生,影响当下;其次从“教育是国之计”即教育对国家的影响角度分析,可以从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的知识,说明教育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教育是国之计;再次,从“教育关乎未来”即对未来的影响角度分析,可以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的角度说明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能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因而教育关乎未来。最后整合即可。
(2)设问二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一旦离开人民,文化自信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文化自信也将不复存在”的认识,属于认识类主观题。设问观点强调了人民是文化自信的根基,然后分析其合理性,需要结合材料中有关人民的有效信息,与教材文化自信的相关知识对接。“文化是人民实践的创造物”,说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推动文化进步,这是自信的根基;“这种自信的获取取决于人民主体的发挥”,可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分析说明;“自信的彰显也要通过人民来实现”,可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分析说明;“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要通过人民来实现”,可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来分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