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题目】2017年,中央和各省市积极做好新一轮支援西藏T作,坚持精准援藏,统筹援藏资金和项目重点向农牧区和基层倾斜,向民生倾斜,确保80%以上的援藏资金用于民生领域、用于基层和农牧区,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由此可见
①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民族团结是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③民族团结是民族地区繁荣和稳定的关键
④精准援藏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中央和各省市积极做好新一轮支援西藏工作,说明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民族团结是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故选项①②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③说法错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地区繁荣和稳定的关键,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和前提,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我国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不断筑就改革发展的牢固基石。
材料一 过去的一年,我国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人大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通过各种方式让人民群众为多部法律的起草、制定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共有35部法律获得通过,网络安全法加强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修订后的教育法明确规定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立法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各级政府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建立权力清单制度,着力实现权力“瘦身”、职能“健身”,积极探索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最大限度地缩小自由裁量权。
材料二 过去的一年,我国运用法治,防止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为交易各方提供了共同遵循的依据。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合法权益,更加重视保护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的合法权益。健全统一规范、权责明确、公正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和反垄断执法体系。不断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法治中国建设是如何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
(2)法治中国建设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
【答案】(1)①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过程,促使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和意志。②立法回应人民群众关切,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平等享有各项民主权利。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使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提高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④推动政府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2)①防止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②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加强反垄断执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激发市场活力。④完善违法失信惩戒机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⑤加强法治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引导。
【解析】本题为综合性问答题。试题立足能力考查,紧扣时政热点;试题考查的主体知识、阅读容量、题目类型、设问表述和难易程度都凸显考纲精神。这启示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既要做到常练基础知识、积累答题技巧,还要做到主干知识系统化,特殊考点加以巧记。同时考生也要关注社会,熟知时政热点、紧跟时代步伐。试题分设二个小题考查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政治参与、转变政府职能与建设服务型政府、依法行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规范市场秩序等有关知识点。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法治中国建设是如何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解答本题首先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材料找出涉及到的主体:政府以及人大。然后从这二个主体角度入手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角度来讲,政府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全面正确履行职能;从人大角度来讲,需要通过立法来维护和保障实现人民的利益。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对“法治中国建设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的观点加以说明,属于意义类的解答题。材料中“防止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说明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合法权益,更加重视保护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的合法权益”,说明有利于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健全统一规范、权责明确、公正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和反垄断执法体系”,说明有利于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激发市场活力;“不断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说明有利于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说明有利于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引导。
2016年我国文化“走出去”成果丰硕:我国出版物版权和实物贸易的逆差已从7.2:1缩小到1.6:1。紧紧围绕元首首脑外交,高质量的演出、展览向各国展现了中华文化精粹,展示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展示了我们的价值观念,为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了重要贡献。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总数达到30个,全面客观地向世界展示我国的悠久历史和民族文化,为对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新的窗口和平台……
中国文化在“走出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海外受众心理和外国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出现“文化折扣”现象,使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不高。如何让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如何学习和借鉴国际上的有益经验,让中国文化接上当地的“地气儿”,能够“走进”当地,成为“文化海推者”们反复思索和实践的方向。
(1)文化“走出去”为中国融人世界创造了机遇。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谈谈应怎样推动中国文化既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3)结合材料,请就如何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进去”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答案】(1)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走出去”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为中国融入世界塑造了良好国家形象。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走出去”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③文化“走出去”推动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借鉴、融合与创新。④文化“走出去”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我国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考生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2)①要全面地分析矛盾,防止片面性。我们既要看到文化“走出去”取得的成绩,也不能 忽视存在的问题。②要抓住主要矛盾,深入研究海外受众心理和外国文化,着力解决影响中国文化“走进去"的瓶颈问题。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中国文化接上当地的“地气儿”,能够“走进”当地。④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创作出能为其他文化接纳、欣赏的文化产品。
(3)答案示例:①加强与不同国家文化团体的合作,创新运营合作模式。②学习海外的制作、管现经验,采取国际化的表达方式。③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寻找中外文化的契合点。
【解析】本题以我国文化走出去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文化传播、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矛盾对立统一原理、抓住主要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1)结合材料,考生可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走出去”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我国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借鉴与融合;我国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增强我国人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角度说明文化“走出去”为中国融入世界创造了机遇。
(2)本题要求运用矛盾分析法的相关知识来回答。结合材料,考生可从中国文化要“走进去”就必须全面地分析矛盾,防止片面性,既要看到文化“走出去”取得的成绩,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影响中国文化“走进去"的瓶颈问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中国文化接上当地的“地气儿”,能够“走进”当地;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创作出能为其他文化接纳、欣赏的文化产品等角度来进行分析说明。
(3)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发散思维,从创新与不同国家的运营合作模式;采取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寻找中外文化的契合点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