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
【1】B
【2】B
【解析】本题以编撰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梦想和追求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②选项表述错误,认识不能成为基础。④选项表述错误,不同认识主体对复杂问题的认识有可能是相同的。我国民法制定过程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民法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对民法的认识水平基于人们的实践水平,故①③入选。选B。
【2】②选项表述错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④选项表述错误,民法典寓于不同时期的民事法律规范之中。从唯物辩证法看,我国民法典的编撰体现了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表明联系是不断变化的,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故①③入选。选B。
| 矛盾的同一性 | 矛盾的斗争性 |
区 别 | 含义 |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
特点 |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特征 |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它贯穿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
作用 | ①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为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吸取有利因素来发展自己,推动事物的发展。③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 ①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推动事物发展。②矛盾的斗争突破某一事物的界限,使旧的统一体瓦解,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 |
联系 | ①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