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答案示例一:赞成。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网络语言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不仅承载着社会变迁,也显示出各种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传统的汉字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网络语言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交流速度的需要。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网络语言是对中国汉字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丰富了汉字文化。
答案示例二:反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网络语言的简单化、碎片化、随性化,不利于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一些网络语言是对传统汉字文化的一种亵渎,不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利于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部分网络语言是对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曲解和撕裂,容易导致“历史虚无主义”,不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2)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由于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网络语言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关于网络语言的真理只有一个。
(3)看其是否反映时代精神,在整个社会交流当中是否有存在的价值。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格调过于低下,甚至带有侮辱色彩的,要坚决反对。
【解析】本题以网络语言的流行为情境,综合考查文化生活及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辨析、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的知识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特点、影响认识的因素的知识。
(1)本题对于网络语言的流行,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然后选举一个观点,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阐明理由,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然后将材料与文化生活知识相关联,找出理论依据。如果赞成,考生可以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传统文化的作用的角度进行说明。如果是反对,可以从中华文化的特点的角度进行说明即可。
(2)本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所学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评析“人们对于网络语言的流行一直颇有争议”,属于评析类的解答题。考生解答时要注意,设问限定了知识范围,要求考生用全面、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评析“争议”。务必结合材料,避免理论与材料“两张皮”。
(3)本问要求考生联系学习生活实践,你认为对于网络语言应如何“择其优者而用之”,属于开放型试题,考生围绕网络语言回答,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