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①加强博物馆与现代媒体跨界合作,通过电视化语言的呈现让文物“活”起来,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整合并选择文化价值高、制作工艺独特,有故事、有内涵的典型文物,集中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③重视挖掘文物背后的价值,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观众感受文物的“生命”;
④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在内容等方面重组创新,注重新颖性、趣味性,增强文物对观众的感染力和感召力,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⑤关注观众的观影习惯和顺序,特别是抓住年轻观众的文化需求,让年轻观众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接受到了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财富,让文物真正的“复活”。
(2)①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的创作意识对节目制作所起的作用不同。在创新意识的指导下,在题材选择、节目模式和内容表现等方面会采用不同于以往的新方式,有利于创出新品,因此,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②意识指导作用的发挥是需要条件的。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创新意识如果不转化为文艺创作的实践,就不能出新品。
③发挥意识作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在创作实践中,不仅要有创新意识,还得立足自身的文化资源,尊重文艺创作的规律,才能创出新品。
(3)①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北宋汴京城市的面貌和当时汉族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②《四库全书》。它涵盖了18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文化基本典籍,成为囊括古今文献的鸿篇巨制,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解析】此题以随着《国家宝藏》节目的播出,文物变成了“网红”作为背景材料,分别从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的角度考查大众传媒、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文化创新、文化自觉和自信、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相关知识。
(1)此题考查大众传媒、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文化创新、文化自觉和自信等相关知识。此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国家宝藏》节目让“文物活起来”的原因。从知识范围看,属于无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首先要依据材料判定考查的知识范围;从设问的指向性看,属于原因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整合全国顶级文博资源”“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电视化语言的呈现让文物‘活”起来”“将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改变了观众的观影习惯和顺序,深得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喜爱”,调动运用以下知识进行分析: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坚持文化创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自觉和自信等等。答案呈现时需要结合材料分析说明。
(2)此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此题要求运用意识作用的知识对“有创新意识,就能出新品”的观点加以评析。从知识范围看,属于有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从设问的指向性看,属于评析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首先,指出观点的合理之处: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在创新意识的指导下,有利于创出新品;其次,意识指导作用的发挥是需要条件的。创新意识如果不转化为文艺创作的实践,就不能出新品;最后,还要指出如何发挥意识的指导作用才能,才能创出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