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题目】甲骨文出土于中国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其属于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殷商王都内王室及贵族人群的占卜刻辞与记事刻辞,也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文字文献遗产。目前,甲骨文已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焕发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志
②加快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有助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
④表明了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
目前,甲骨文已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表明了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有助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甲骨文已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焕发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也不能加快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更不能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①②夸大了甲骨文已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作用,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题目】由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和英国野马制作公司联合拍摄制作的系列纪录片《中国的宝藏》将于2019年10月初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世界新闻频道中播出。该片通过介绍中国文物,让世界认识中国从哪里来、向何处去,使各国民众更加深刻地感知中国、了解中国、领悟中国,这对推动中英文化贸易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之所以要重视文化贸易,是因为
①能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②文化贸易中的商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有利于实现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发展
④文化贸易中的知识品牌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①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的交换交流蕴含在商品中的丰富文化,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文化。文化贸易能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①②符合题意。
③:实现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发展是重视文化贸易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③。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当代中国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④错误。
故本题选A。
【题目】2019年9月24日“山鹰之子——安第斯文明特展”日前在山西博物院开展。古代秘鲁和中国文化有许多相同点:比如都使用结绳记事;都崇拜鸟类、虎豹等;都喜欢用羽毛制品和草编制品;都善于作壁画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人类社会实践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世界不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发展
④各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得到认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①③:古代秘鲁和中国文化有许多相同点,这表明文化具有世界性,人类社会实践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①符合题意;“山鹰之子——安第斯文明特展”日前在山西博物院开展,这表明世界不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发展,③符合题意。
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②错误。
④: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错误。
故本题选C。
【题目】全球华人家庭文化传承节目《谢谢了,我的家》,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档专门以家风为主题的大型季播节目。2018年1月6日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开播,亚洲、欧洲、美洲同步播出。该节目展现了不同身份、不同命运的中国人的家庭故事,为中华家风代言。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央视推出这一节目意在
①讲述文化故事,传递中华人文精神
②弘扬家风,发挥其文化素养核心的作用
③用活家庭文化,浸润百姓生活
④传递正能量,发挥家风对人健康成长的决定作用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央视推出这个节目,通过讲述中国人的家庭故事,表现中国家风,浸润百姓生活,传递中华人文精神,题肢①和③符合题意,“三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故题肢②说法错误;题肢④夸大了家风的作用。本题选择A项。
【题目】近年来,我国传统的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备受冷落,而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备受青睐。为此,有关专家和人大代表呼吁将重大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为传统节日立法。重视民族节日是因为
①民族传统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
②民族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庆祝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世界各国民族传统节日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本题考查的是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故题肢①和③正确。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题肢②不正确;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世界各国民族传统节日日益融合,并不是一体化,题肢④说法错误。本题选择D项。
【题目】在欧美发达国家,马铃薯多以主食形式被消费:在美国,马铃薯食品多达70余种;英国是个“食土豆民族”,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土豆;在德国,土豆和爱情一样重要。在中国和韩国,土豆则一直被作为蔬菜食用。材料中不同国家对食材马铃薯的开发与利用折射出
①世界饮食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各国经济政治制度的差异
③不同区域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④在实践中发展着的各民族的饮食文化具有共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材料中不同国家对食材马铃薯的开发与利用折射出世界饮食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区域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①③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文化的差异,不体现经济政治制度的差异,②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不同国家饮食文化的个性,不体现各民族饮食文化上的共性,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题目】2019年3月1日起止式施行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规定,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要以“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为目标,将非遗及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加以整体性保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遗产丰富”一一让各种类型、各个级别的非遗项目和资源蕴藏更加丰富多样
②“氛围浓厚”一一让更多人认同全世界的非遗文化,并自觉地参与非遗的保护
③“特色鲜明”一一让非遗资源始终保持单一形态,显示鲜明的地方或民族特色
④“民众受益”一一让非遗保护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结合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保护。①:“遗产丰富”可以让各种类型、各个级别的非遗项目和资源蕴藏更加丰富多样,①符合题意。
②: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是认同全世界的非遗文化,②错误。
③“特色鲜明”,是让非遗资源始终保持各自鲜明的地方或民族特色,③错误。
④:“民众受益”意思是让非遗保护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结合,④符合题意。
【题目】山东省文物局继续推进山东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组织实施100处传统特色民居修缮保护工程,围绕齐长城中段长城村落、胶东半岛海草房等山东地方文化特色鲜明的“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区建设,传承乡土文化。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文化财富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融合
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文化财富,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②③项符合题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①项说法错误;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而不是实现人类文明的融合,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题目】《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了年代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而如今广西北海和浦保存着大量与海上 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化遗产,它们见证了昔日中西贸易繁荣的历史。为此,北海市颁布实施«关于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行动方案»,加大研究力度,多措并举强化保护,为谱写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是因为( )
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展现了多样的民族文化
③保护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④保护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能有效提升中国的经济实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②③: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是因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展现了多样的民族文化,保护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②③符合题意。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①错误。
④:选项④夸大了对保护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作用,④错误。
【题目】近年来,出界范围内悄然掀起了“汉语热”,2019年俄罗斯将首次在国家统一考试中进行汉语科目的考试,爱尔兰、英国、西班牙,越来越多的国家还专门开设了汉语班,让孩子们从小接触汉语及中国文化。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有利于: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彰显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③加速汉语的国际化步伐,增强中华文化对外渗透力
④加深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影显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④: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深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影显文化自信,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②: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②不符合题意。
③: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而不是加速汉语的国际化步伐,增强中华文化对外渗透力,③错误。
故本题选B。
【题目】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科学地预测了气温、季节的变化,以及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规律,农民将其用于指导农业生产,预判来年的收成,如“立夏小满正插秧”“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些农事谚语至今仍广为流传。二十四节气作为文化遗产
①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②展示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质
③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④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解析】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中国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①项符合题意;兼收并蓄是指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即能做到博采众长,与材料主旨无关,②项不合题意;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材料中的农事谚语至今广为流传就体现了这一点,材料没有体现后人对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和发展,③项不合题意;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④项符合题意。答案选C。
【题目】运用传统工艺做成的青花面盆,已经通过电商销往遥远的中东国家;结合现代3D打印技术,用改良瓷泥打印出种种奇思妙想的陶瓷作品……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瓷都景德镇焕发了新的生机,千年窑火在新时代依然充满活力。由此可见
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③大众传媒可以增强文化的影响力 ④文化对现代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手段,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通过电商将青花面盆销往中东国家;结合现代3D打印技术,用改良瓷泥打印出种种奇思妙想的陶瓷作品,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文化的进步,文化对现代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侧重于强调现代技术的发展促使瓷都景德镇焕发了新的生机,不体现大众传媒的作用,①③不符合题意。答案为C。
【题目】2019年两会期间,新华社启用了AI主播,主持人白岩松有了分身机器人,人民网推AI机器人助力两会报道....人工智能被第三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首次提出“智能+”。报告指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这些新变化
①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
②彰显了科技促进文化创新发展的独特作用
③证明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④激发了文化创造活力,体现文化与经济交融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说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不是中华传统文化,①不符合题意;“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说明科技促进文化创新发展的独特作用,这些新变化激发了文化创造活力,体现文化与经济交融发展,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错误。故选C。
【题目】近年来,某市发掘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坚持“以药立市”,大力推动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现已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 ②开创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
③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 ④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解析】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与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无直接关联,①不符合题意。②夸大了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作用,不选。该市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不仅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而且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题目】2019年全国两会,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通过“5G+VR全景”技术,用更快的传输速度、互动性更强的画面内容,营造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提供沉浸式的传播体验。用户只需通过人民日报“两微两端”打开专题页面,就仿佛置身两会现场,感受更鲜活生动的场景。这表明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科技发展可以助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
②推进多媒体深度融合,有利于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和影响力
③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④大众传媒能够超越时空的局限,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通过“5G+VR全景”技术传播两会信息,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说明多媒体融合有利于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①②正确;材料不体现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③不符合题意要求;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非主要途径,④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题目】2018年1月2日,湖南省株洲市举办了“走向新时代”为主题的2018新年诗会。徐涛、薛飞等著名朗诵艺术家朗诵了食指的《相信未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母亲》等名篇,以深沉的情感、饱满的状态、激昂的语调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这主要是因为
①经典诗词是人的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②精选的优秀文化作品满足了观众精神文化需求
③新年诗会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实现了有机统一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材料强调艺术家们在新年诗会上以深沉的情感、饱满的状态、激昂的语调朗诵了一些经典名篇,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这主要是因为精选的优秀文化作品满足了观众精神文化需求,新年诗会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实现了有机统一,故②③正确;经典诗词所蕴含的优秀文化是人的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故①错误;材料没体现文化对人影响的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题目】国务院要求各地严格保护历史建筑,严禁随意拆除和破坏已确定为历史建筑的老房子、近现代建筑和工业遗产,不得拆真遗存、建假古董:要在保持历火建筑外观、风貌等特征基础上,合理利用,丰富业态,活化功能,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统一。这一要求
①旨在展示城市历史风貌,留住城市文化特色
②在丰富传统建筑内涵,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③利于保留传统文化痕迹,提开城市品质形象
④有利于承袭传统建筑文化,保持城市原有格局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①:题目强调国务院要求各地严格保护历史建筑,严禁随意拆除和破坏已确定为历史建筑的老房子、近现代建筑和工业遗产,旨在展示城市历史风貌,留住城市文化特色,①符合题意。
②:材料主旨强调的是要保护文化遗产,并没有丰富传统建筑内涵,②不符合题意。
③:“要在保持历史建筑外观、风貌等特征基础上,合理利用,丰富业态,活化功能,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统一”表明这要求有利于彰显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品质形象,③符合题意。
④:承袭的应该是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且题目强调的是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统,并不是要维护城市原有格局,④说法错误。
【题目】一年农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分和传统农事密切相关。我国决定白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我国古代就有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传统,很多地方也举办了独具特色,与农事相关的节庆活动。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节日,有利于
①以浓缩形式重演农业发展的历程,传承中华农耕文明
②展示新时代新农民精神风貌,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③营造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凝聚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
④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本题考查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信息,理解文化的传承。
①:以浓缩形式重演农业发展的历程,夸大了农民丰收节的作用,①错误。
②: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有利于展示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但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无关,②不选。
③: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有利于营造重农强农的氛围,调动农民积极性,③入选。
④: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很多地方也举办了独具特色,与农事相关的节庆活动,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④入选。
故本题答案为D。
【题目】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假如你看到了反映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就展后,要求你写一篇观后感,需要确定一组体现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你认为下列各组中最准确的一组是
A.相互借鉴加强融合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B.和睦相处文化渗透提升文化软实力
C.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维护和坚守传统文化
D.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A:在文化交流中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加强融合不合题意,排除A。
B:我们坚决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渗透,B表述错误,排除。
C:本题考查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就,维护和坚守传统文化不合题意,排除C。
D: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文化应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题目】每座历史建筑,年代不同,建筑材料、结构也有所不同。杭州市文物保护部门为每一处历史建筑编撰了专属的《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使得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都能有的放矢,修旧如旧。该做法能够( )
①丰富传统建筑内涵,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②继承传统文化财富,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③提高文物保护能力,保存城市的历史文脉
④批判继承历史文化,展现文化的博大精深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解析】题肢①说法错误,因为杭州市保护历史建筑的措施是“修旧如旧”,这并不能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故排除。杭州市保护历史建筑的措施能够提高文物保护能力,保存城市的历史文脉,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财富,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故②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历史的批判继承,故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题目】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关爱女孩等新型生育文化起源于传统生育文化,是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形成的生育文化,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关于新型生育文化,认识正确的有
①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其内容来源于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③其内容会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
④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的传承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新型生育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的传承性,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其内容会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③④项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或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①项说法错误;新型生育文化其内容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题目】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既是对传统“二十四节气”这种古人智慧结晶的致敬与传承,同时更加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知晓自然更替,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更好传承和展示中华优秀农耕文化②提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支持
③彰显“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④充分发挥文化作为精神力量的作用
①④: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对传统“二十四节气”这种古人智慧结晶的致敬与传承,同时更加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知晓自然更替,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作为精神力量的作用,更好传承和展示中华优秀农耕文化,①④符合题意。
②:提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支持不是文化意义,②不合题意。
③:彰显“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是经济意义,③不合题意。
【题目】孩童学的第一首诗,不是“曲项向天歌”,就是“床前明月光”。中国特有的格律诗词飘逸浑雄、沉深博大,抒情言志、笞恶鞭疾,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无数的千古绝唱,体现了中华文化之大美。它源于先秦,盛于唐宋,成为中国文学群山之高峰。而明清之后的诗词东施效颦,特别是“五四”以后白话诗和欧化诗盛行,中国格律诗词式微,已鲜有可传世之作,有学者对此深感忧虑。这一诗愁()
①表达了中华诗词创新须保持民族文化特质的愿望
②蕴涵了中华诗词发展应排除外来文化影响的情感
③道出了对中华传统诗词高峰难以逾越的感慨
④反映了对中华传统诗词走向复兴的自觉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和材料无关的。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如果中国格律诗词逐渐没落,丧失了传统诗词文化核心特质,也就谈不上对它的批判性继承,故①正确;文化创新发展需要博采众长。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因此要发展中华诗词,就不能排除外来文化的影响,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故②错误;五四以后中国格律诗词式微,少有优秀作品问世。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能摒弃传统文化从头开始。因此这一诗愁来自于对中国传统诗词无人传承的担忧,来自于对文化衰微的担忧,而非对中华传统诗词高峰难以逾越的感慨,故③错误;文化自觉包括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学者对中华传统诗词发展的忧虑反映了其对中华诗词文化发展的主动担当,以及推动中华传统诗词走向复兴的自觉,故④正确。故选B。
【题目】戏曲界有句行话:“内行人一伸手,就知有没有。”京剧、昆曲、梨园戏、川剧等剧种的旦角手势婀娜多姿、仪态万方,京剧大师梅兰芳独创53式兰花指更是醉倒全世界。对旦角手势发展脉络的追溯,可以窥测到戏曲表演程式形成与变化的轨迹,体悟到戏曲演员手势创作的无限空间。可见,戏曲表演中的手势
①是推动戏曲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是展示我国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
③集中表达了戏曲演员的文化素养
④体现了我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本题考查文化发展的动力、文化素养的核心。①:社会实践是戏曲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①错误。
②④:从材料可以看出,戏曲表演中的手势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势发展反映戏曲表演程式的形成与变化,②④符合题意。
③:戏曲演员文化素养的核心是世界观、入生观和价值观,③错误。
【题目】中国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Max三维动画团队凭借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为故宫博物院精心打造了一部关于中国陶瓷演变的三维动画作品《从陶到瓷》。这部作品从时间和空间上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认识我国陶瓷的发展历程,将历史悠久的陶瓷工艺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启示我们
A. “创意+文化”赋予了传统文化更多时代内涵
B. 文化的传播和推介需要更为生动活泼的形式
C. 创新为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提供源泉和动力
D. 继承传统文化才能筑牢文化创新的根基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运用三维动画作品向观众展示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创新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故选B。《从陶到瓷》这部作品只是运用科技创新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并没有赋予陶瓷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故A排除。社会实践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和动力,C说法错误。材料不是强调继承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新的关系,D不合题意。本题选择B项。
【题目】电影《海外赤子》的主题曲《我爱你,中国》。一经推出,即受称赞。为了创作,作曲家郑秋枫深入华侨农场,历时一个多月体验华侨归国后的生活劳动。这说明文化创作应
A. 超越生活,改变社会
B. 继承传统,满足大众
C. 立足实践,扎根群众
D. 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为了创作,作曲家郑秋枫深入华侨农场,历时一个多月体验华侨归国后的生活劳动,这说明文化创作应立足实践,扎根群众,故C符合题意;A错误,文化创作应立足生活,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选项BD与题意不符,不选。故本题答案为C。
【题目】由歌手戴荃作词、作曲并与京剧裘派继承人裘继戎合作演绎升级版《悟空》,戴荃霸气洒脱的演唱加上裘继戎惟妙惟肖的舞蹈,共同演绎了独一无二的霸气“美猴王”。被普遍认为“精彩”、“震撼”。《悟空》的成功告诉我们
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创新需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③通过跨界融合实现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扬弃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京剧继承人裘继戎和歌手戴荃通过跨界融合实现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扬弃,其创作的艺术作品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的完美结合,说明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①③两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所以没有体现洋为中用,②项不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
【题目】故宫博物院主题性综合文化创意项目——“故宫中国节”,结合故宫丰厚的年节文化,以及中国各地方悠远深邃的文化遗产,运用多媒体展示、数字互动等多层次艺术与科技手段,发掘中华节日精华,再现传统年节风俗,创新引导文创展示推广,唤起民众对年节亲切美好的感情。这体现了
①传统年节风俗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科学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③传统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传播手段创新更好地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本题以中国故宫节为背景,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①: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故宫中国节不是民族节日,①不选。
②:故宫中国节采用数字互动等多层次艺术与科技手段,说明科学技术在文化传播与继承中的作用,②入选。
③: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传统文化是指过去生活中积累的文化,③不选。
④:创新引导文创展示推广,唤起民众对年节亲切美好的感情,体现文化创新有利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④入选。
正确答案C。
【题目】2019年6月21日,“魅力中国”民族交响音乐会,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时尚的音乐语言和西方乐器,讲述中国故事,为美国观众献上了一场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盛宴,大获成功。音乐会的成功告诉我们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创新需要融汇中西、纵贯古今
③文化创新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依托大众传媒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①:“魅力中国”民族交响音乐会,为美国观众献上了一场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盛宴,大获成功。音乐会的成功告诉我们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正确
②:材料中,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时尚的音乐语言和西方乐器,讲述中国故事,体现了文化创新需要融汇中西、纵贯古今,②正确。
③:材料没体现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发展的作用,③排除。
④:材料不涉及大众传媒,④排除。
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表现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的规律
原因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
结论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