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1)2010—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逐年增长;(2分)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商机。(2分)
(2)①抓住“互联网+”提供的机遇,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适应市场发展趋势不断推出高质量产品。(4分)
②借助“互联网+”实现技术和管理的自主创新,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分)
③借助“互联网+”关切用户需求和体验,形成良好口碑,树立企业信誉和形象,打造品牌。(3分)
说明:若答出“通过正当竞争,诚信经营”等可以替代要点③中的“企业信誉和形象”给分。
(3)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贯通。“互联网+”与传统“工匠精神”既存在相互冲击,也可以相互适应,双方不是彻底的取代或颠覆。(6分)
②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拉近用户和制造商的距离,提升技术水平和精准程度,让“互联网+”与传统“工匠精神”在取长补短中促进企业发展。(6分)说明:若答出“相互联结”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可以替代要点①中的“相互贯通”给分。
【解析】(1)本题以“互联网+”为话题,探讨了“互联网+”如何与各个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融合的问题。本问要求学生能准确提取柱状图、折线图以及注释的信息,属于图表类的解答题。
(2)本问要求学生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探究我国的制造业如何实现“互联网+”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本题材料着力探讨了“互联网+”与“工匠精神”的关系,旨在说明这两者不是对立的。“互联网+”代表着创新,它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所带来的效益,显现了互联网思维的开放、便捷、注重用户体验等特点和强大优势;而所谓“工匠精神”代表了一种注重质量,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态度。不能认为“互联网+”就是简单追求“短、平、快”的效益,也不能认为“工匠精神”就是缺乏创新,保守僵化,两者可以在相互的冲击和适应中实现相互促进和提升。回答问题既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企业经营的相关知识,又要善于从试题材料中把握“互联网+”与“工匠精神”的各自特点,并实现由一般向个别的演绎。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用“企业经营”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观点铺陈而缺少演绎分析,是不够的。
(3)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互联网+”与“工匠精神”能够实现融合的哲学依据,属于依据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矛盾的观点,然后问是从哲学的角度考查学生对“互联网+”与“工匠精神”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和理解。首先,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矛盾的相关知识;其次,需要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再次,需要学生善于提取和解读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最后,要能准确定位知识,有针对性地依据材料和设问来组织答案。